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6h】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生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的背景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2.2.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2.2 对生态危机现象的批判

2.2.3 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

3.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础

3.2 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

3.2.1 危机形式的转化

3.2.2 异化消费的出现

3.2.3 建立稳态经济

3.3 奥康纳的第二重矛盾理论

3.3.1 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存

3.3.2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

3.4 福斯特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

3.4.1 自然和社会的新陈代谢

3.4.2 全球化生态危机的解决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前三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与实践

4.1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4.1.1 绿化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4.1.2 农林牧副综合平衡,突出强调发展林业

4.1.3 重视水利建设,治理大江大河

4.2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4.3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4.3.1 水资源短缺

4.3.2 大气污染严重

4.3.3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4.3.4 森林资源短缺,林地生态功能脆弱

4.3.5 自然灾害频发

4.4 江泽民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4.4.1 将生态良好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4.4.2 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第5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构建

5.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5.1.1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5.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5.1.3 中国构建生态文明的优势

5.2 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5.2.2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

5.2.3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5.3 生态文明的构建

5.3.1 加强生态物质文明建设

5.3.2 加强生态制度文明建设

5.3.3 加强生态意识文明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

展开▼

摘要

生态文明是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为指导,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特殊的国情,对生态文明的构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的命题,拉开了生态文明构建的序幕。十八大更是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然而,人们对于生态文明这一新型文明形态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清晰和深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就是从历史逻辑分析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为基础,论述和分析了中国生态文明构建的背景、历史沿革、实现路径与中国生态文明的概念。
  本文以马克思生态观的发展过程为脉络,共分为5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生,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的背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所包含的主要生态思想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和论证。第3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论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阐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础,并重点论证了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奥康纳的第二重矛盾理论和福斯特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第4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前三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即他们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第5部分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构建。阐述了生态文明理论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我国构建生态文明所具有的优势,最后提出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意识文明三个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进行构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