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贵州纳雍比德向斜北西翼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分析
【6h】

贵州纳雍比德向斜北西翼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煤炭地质勘探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2 研究区地层

2.2.1 研究区地层

2.2.2 研究区构造发育特征

3.1 沉积相标志

3.1.1 沉积学标志

3.1.2 古生物学标志

3.1.3 地球化学标志

3.1.4 地球物理标志

3.2 沉积相类型

3.3 沉积相特征

3.3.1 三角洲相

3.3.2 有障壁海岸相

第4章 沉积相及其特征

4.1 层序界面识别及其特征

4.1.1 层序界面识别

4.1.2 层序界面特征

4.2 层序地层特征

4.3 层序地层格架对比

4.4 沉积相特征

4.4.1 SQ1沉积相特征

4.4.2 SQ2沉积相特征

第5章 龙潭组聚煤规律与聚煤模式

5.1 主要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

5.1.1 主要煤层赋存特征

5.1.2 主要煤层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5.1.3 主要可采煤层原煤灰分、硫分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

5.2 聚煤环境特征

5.2.1 三角洲平原聚煤环境

5.2.2 潮坪聚煤环境

5.3 聚煤的主控因素

5.3.1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

5.3.2 海平面变化

5.3.3 古气候与古植物

5.3.4 古构造

5.4 层序格架内的聚煤规律

5.4.1 分布规律

5.4.2 聚煤规律

5.5 聚煤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研究根据研究区野外地质调查及50余口钻孔岩心观察,结合对应的测井资料分析,运用室内测试分析技术及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煤炭地质学等理论方法。对该区聚煤系龙潭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分析了煤系展布特征、煤岩特征及沉积环境特征,总结了区内龙潭组煤系的聚煤规律及沉积模式。区内共识别出三角洲、有障壁海岸2种沉积相类型、3种沉积亚相和11种沉积微相。随着海平面的升降旋回,各相不断迁移变化垂向上叠次出现,呈现多种组合样式,但总体呈龙潭组下部为潮坪亚相,中上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上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龙潭组主要发育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区域性海侵面两种层序界面类型,据此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将龙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SQ1时期龙潭组发生脉动式海侵,以快速海侵,慢速海退为特征,沉积主体为三角洲平原亚相;SQ2时期龙潭组主要发育三角洲相,以慢速海侵,快速海退为特征。区内龙潭组煤层以高变质阶段无烟煤为主,灰分、硫分平面上分布稳定,垂向上以3、4、14煤灰分、硫分变化较大。气候以湿热气候为主,有利于高等植物的与微生物的生长,聚煤作用主要受沉积环境及海平面的变化控制。综合研究认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是研究区晚二叠世龙潭期最重要的成煤环境,其次为潮坪沉积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晚二叠世沉积相特征,提出了三角洲平原及潮坪成煤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