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
【6h】

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1.4.1 钻井岩芯观测

1.4.2 采集样品的数量及室内分析

1.4.3 资料统计及图件编制

1.4.4 预计取得的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格局

2.2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长3油层组地层划分

3.2 长3油层组地层对比

第4章 物源分析

4.1 周缘母岩特征

4.2 碎屑岩组分特征

4.3 重矿物特征

第5章 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5.1 沉积相标志

5.1.1 颜色及岩性标志

5.1.2 结构标志

5.1.3 沉积构造标志

5.1.4 古生物标志

5.1.5 地球物理测井相标志

5.2 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

5.2.1 沉积体系类型

5.2.2 沉积体系特征

5.3 单井沉积相特征

5.4 连井沉积相剖面对比研究

5.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5.1 长33油层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5.2 长32油层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5.3 长31油层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6 沉积模式

第6章 储层特征研究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6.1.1 岩石类型特征

6.1.2 岩屑类型特征

6.1.3 填隙物组分特征

6.2 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6.2.1 储集岩的孔隙类型

6.2.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6.3 物性特征

6.3.2 孔渗相关性

6.4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6.4.1 机械压实作用与压溶作用

6.4.2 胶结作用

6.4.3 交代作用

6.4.4 溶蚀作用

6.4.5 破裂作用

6.5 成岩序列

6.6 成岩相平面分析

6.7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6.7.1 层内非均质性

6.7.2 层间非均质性

第7章 储层综合评价

7.2 储层评价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本学位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为研究对象,以当前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领域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指导,充分利用钻井岩心观察资料、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手段,对该区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分析认为研究区长3沉积物源来自东北和西南的古河流,东北方向的河流三角洲发育明显,主要发育三角洲的前缘沉积。普遍认为前缘砂体发育的有利相带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沉积厚度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研究区主要储层砂体,呈明显的叠置分布。
  镜下薄片观察表明,储层中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是最主要的岩石组分,以细砂岩为主,分选较好,主要的孔隙类型是原生粒间孔,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普遍存在。
  对研究区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精细的研究,长期而稳定存在的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局部地区存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在孔隙演化的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碳酸盐岩的胶结作用使孔隙度降低,降低了储层的储集能力。尽管溶蚀作用能使砂岩孔隙度有所增大,增强了砂岩的孔渗性,但因为碳酸盐发育有限,所以溶蚀作用不足以增强储集能力。研究区成岩阶段的划分表明该区整体上处于中成岩阶段A-B期。
  孔渗数据分析表明,研究区储层主要是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介于10%~12%之间,渗透率介于0.1×10-3μm2~0.5×10-3μm2之间,孔连通性中等。压汞实验曲线表明,长3的压汞特征为高斜率,近似平台型,作为低孔低渗储层,前景比较好。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长33主要发育Ⅰ、Ⅱ类储层储层,长32、长31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储层,说明长33储层品质整体高于长32、长31。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提供了有利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