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川东南赤水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6h】

川东南赤水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川东南地区区域构造研究现状

1.2.2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进展

1.2.3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1.2.4 川东南地区油气勘探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采用的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川东南赤水地区地层特征

2.2.2 研究区上震旦统至下古生界地层沉积特征

第3章 川东南赤水地区构造及演化特征

3.1 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断层相关褶皱

3.1.1 研究区构造特征

3.1.2 研究区断层相关褶皱分析

3.1.3 研究区构造特征分析

3.2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3.2.1 平衡剖面恢复

3.2.2 构造变形期次

第4章 川东南赤水地区构造砂箱模拟实验

4.1 构造砂箱模拟实验设置

4.1.1 砂箱模拟实验材料选取

4.1.2 砂箱模拟实验边界条件设计

4.2 砂箱模拟实验变形特征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认识

4.4 实验与现今构造特征对比

第5章 川东南构造对下组合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5.1 川东南地区下组合静态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5.1.1 烃源岩条件

5.1.2 储集层条件

5.1.3 封盖条件

5.2 构造与保存条件分析

5.3 川东南地区下组合油气成藏过程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地震剖面结合钻井资料以及平衡剖面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川东南赤水地区构造及演化特征,同时采用构造砂箱模拟手段对研究区滑脱层形成上下两套不匹配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及变形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构造对下伏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保存作用,从而为川东南地区深层油气成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区整体构造呈现由盆外到盆内变形强度逐渐减弱的趋势,受SE-NW和SW-NE两个方向应力场同时叠加作用,造成了现今两组构造形迹的分布,其构造变形及演化主要受中上寒武统膏盐岩滑脱层控制,形成滑脱层上、下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滑脱层之上构造变形晚且变形强,背、向斜连续相间分布,褶皱几何形态受控于核部或两翼发育的大型逆断层,滑脱层于背斜核部加厚并向两翼逐渐减薄,断层向下终止于滑脱层内;滑脱层之下地层构造稳定,变形强度较弱,仅局部有小的隆起。滑脱层之上地层位移缩短量是滑脱层之下的6.4-10倍,形成断滑与断展的复合构造,其变形程度和变形特征不仅受滑脱层控制还与变形快慢有关。以川东南地层条件为约束所进行的砂箱模拟实验验证了上述结论。因此,研究区中上寒武统滑脱层作为时代最老、厚度最大的一套滑脱层直接影响了川东南赤水地区多条断层的形成演化、褶皱形态的变化和西门构造区双层构造样式的形成。在此研究基础上根据区域挤压的强弱程度和滑脱层的分布,可以将川东南地区构造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差异划分为三个带:①造山带-盆地边缘强变形带;②盆地边缘-川东南北东部中强变形带;③盆地边缘-盆内赤水地区弱变形带。
  川东南地区早期构造保存条件较好,推测其油气成藏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形成灯影组古油藏→三叠纪-侏罗纪油裂解形成古气藏→晚白垩世古气藏调整和破坏阶段。在强至中强变形带保存条件变差,油气直接通过断层或侧向运移逸散。但盆地内弱变形带,滑脱层之下圈闭条件持续存在,侧向及垂向保藏条件均比其余地区好,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