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生态本底的非城镇景观塑造研究——以天府新区煎茶镇为例
【6h】

基于生态本底的非城镇景观塑造研究——以天府新区煎茶镇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生态本底

1.2.2 生态绿隔区

1.2.3 环城生态区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基础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2.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2.1.1 理论研究进展

2.1.2 实践研究进展

2.1.3 小结

2.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2.2.1 理论研究进展

2.2.2 实践研究进展

2.2.3 小结

第3章 天府新区煎茶镇的基本概况

3.1 地理交通

3.1.1 地理区位

3.1.2 交通概况

3.2 历史沿革

3.3 自然概况

3.3.1 地形地貌

3.3.2 河流水系

3.3.3 气象水文

3.3.5 地质灾害

3.4 文化概况

3.4.1 历史文化

3.4.2 林盘文化

3.5 社会经济概况

3.5.1 人口概况

3.5.2 经济概况

第4章 天府新区煎茶镇的生态本底分析

4.1 要素架构及功能

4.1.1 要素架构

4.1.2 功能分析

4.2 要素特征及演化

4.2.1 山体

4.2.2 水系

4.2.3 农田

4.2.4 林地

4.3 要素评价及分析

第5章 基于生态本底的煎茶镇非城镇景观塑造研究

5.1 案例借鉴

5.1.1 成都环城生态区

5.1.2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5.1.3 天府新区鹿溪河生态区

5.1.4 小结

5.2 景观塑造构思研究

5.2.1 基本景观格局

5.2.2 建设用地区域

5.2.3 生态用地区域

5.3 基于生态本底的总体景观塑造研究

5.3.1 发展理念

5.3.2 发展原则

5.3.3 发展定位

5.3.4 发展目标

5.3.5 总体景观格局

5.4 基于生态本底的景观意象塑造研究

5.4.1 基质景观——农业产业景观

5.4.2 斑块景观——美丽新村景观

5.4.3 廊道景观——河流沿线景观

5.4.4 路径景观——观光绿道景观

5.4.5 标志景观——森林公园景观

5.4.6 整体景观——T字型农业产业集群景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展开▼

摘要

城市建设用地外围的生态用地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其多以绿地系统为基本骨架,以乡村景观环境为基本风貌,将区域内的“山、田、水、林”生态本底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一个城乡共融的生态空间格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不断激化,不少城市开发边界外的生态用地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吞噬,导致生态功能的失衡、环境破坏、雾霾加重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因此,基于自然生态本底塑造城镇特色景观,对协调城镇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本文以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用地外的生态用地区内的煎茶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绿隔区内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分析,重点借鉴成都环城生态区、无锡阳山田园东方及天府新区鹿溪河生态区的规划建设发展理念等;然后采用3S技术,在对研究区的生态本底要素构架、功能、特征及演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托其“三纵两横一轨”的交通区位和“半城市半农村”的基本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区内的建设用地区、生态用地区以及总体区域的景观塑造;同时针对研究区内的“T”字型生态用地,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5要素与“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模式进行融合,梳理出了煎茶镇域内“T”字型区域的基质景观、斑块景观、廊道景观、路径景观及标志景观;最后,基于各生态本底要素所构成的不同景观类型来研究分析煎茶镇T字型区域的整体景观塑造。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1)煎茶镇整体呈现“一谷一带”的浅丘地貌,“山、田、水、林”自然生态本底良好。其中,“山体”资源以彭祖山脉、长埂山脉为主;“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煎茶中部带状鹿溪河两侧,以小尺度的条状或方块状为主;“水体”资源以鹿溪河、落雁河以及老南干等灌溉渠为主;“林地”资源根据现状主要分布在“旱地”较多的西北侧和东侧。
  (2)基于生态本底的非城镇景观塑造需重点依托其生态本底特色资源,构建一个以田、园(林)生态为基底,水系为纽带,山体为屏障,路网为绿网的集农耕生产景观、农家生活景观以及农村自然景观“三景共存”、“三生共融”、“三产互动”的城乡统筹发展共融景观新格局,总体形成一个“以线串珠式”的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环城游憩带上“产村相融”的4A级乡村旅游小镇。同时将基于生态本底要素所构成的不同景观类型与煎茶镇域内的农业产业、美丽新村、河流道路以及森林等景观进行充分融合,在煎茶T字型生态用地区域内形成“智慧花谷·百里花蹊”的成都科学城后花园整体景观风貌。
  (3)在实施管理中需充分依靠群众,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生态管控体系进行融合,发挥群众自主整治的主体功能作用,依托“群众自主整治委员会”进行议事决策,“村投资有限公司”平台进行建设引资,有效糅合市场、政府与资本三者之间的力量,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
  (4)研究建议将二绕两侧管控标准进行统一,整体以二绕两侧500m进行管控。针对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段,建议将二绕两侧500m-800m的这一区段用地协调出来作为发展控制区,在该区域内借鉴成都环城生态区和无锡阳山田园东方的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农民土坯房改造整治发展意愿,鼓励对原有宅基地进行利用,从而盘活限制农地存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5)为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生态用地区域内的建设用地指标总量进行管控,研究借鉴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的“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将农村宅基地进行土地整理,探索将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转换为生态用地指标,即进行“退宅还林”生态修复试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