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藏南扎西康地区变质核杂岩带的组成及变形特征研究
【6h】

藏南扎西康地区变质核杂岩带的组成及变形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区背景简介

1.1.2 论文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1.1.3 项目资助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前人对北喜马拉雅穹窿带的研究认识

1.2.2 研究区变质核杂岩带的发现及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完成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完成工作量

2.1.1 地层

2.1.2 岩浆岩

2.1.3 变质岩

2.1.4 构造

2.2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变质核杂岩的结构样式

3.1 变质核杂岩带的发现意义

3.2 变质核杂岩结构样式

3.2.1 库曲变质核杂岩

3.2.2 错那洞变质核杂岩

3.2.3 空布岗变质核杂岩

3.2.4 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第4章 核部淡色花岗岩体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2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年代学特征

4.5 构造背景讨论

4.6 岩体特征综述

第5章 变质核杂岩成因机制分析

5.1 形成阶段的划分

5.2 变形期次特征

5.3 形成机制的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扎西康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扎西康库曲、错那洞、空布岗变质核杂岩发现于2014-2016年期间,它们与以前在研究区西部所发现的变质核杂岩构成一条规模宏大的变质核杂岩带。前人对于变质核杂的形成机制有着不同的成因认识。本文旨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地球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合遥感解译,重点对新发现的三个变质核杂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样式、构造特征进行剖析,重塑它们的形成过程,探讨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
  研究表明,三套变质核杂岩具有相似的三层结构。变质核杂岩由内(下)向外(上)依次由结晶基底(核部)、滑脱系、盖层三部分构成,三者之间均为拆离断层接触。其中,结晶基底与滑脱系之间的拆离断层称为基底(下)拆离断层,滑脱系与盖层之间的拆离断层称为主(上)拆离断层。基底(下)拆离断层具有韧性剪切变形特征,主(上)拆离断层具有脆性变形特征。
  深入剖析了不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合样式的差异性。库曲变质核杂岩出露于主拆离系边部,断裂北倾,发育单一北倾构造线理;构造形态为东西向带状,配套断裂性质为北倾拆离断层,核部岩浆岩时代为25.11Ma。错那洞变质核杂岩发育一系列环状外倾正断层,呈背形特征,具放射状线理。构造形态为环状,产状外倾,配套断裂性质为环状外倾正断层,核部岩浆岩时代为21.19Ma。空布岗变质核杂岩继承了北倾的线理特征,构造形态为南北向展布,产状近水平,配套断裂性质为南北向正断层,核部岩浆岩时代最新为15.20Ma。
  在喜马拉雅地区发育两种形式的伸展作用,一为南北向伸展作用形成的北倾藏南拆离系(STDS),东西向延伸;另外一套伸展构造为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的南北向裂谷。扎西康地区的变质核杂岩与这两种伸展构造关系密切,它们形成于伸展构造的不同阶段,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的部分变形特征。
  研究表明,库曲变质核杂岩及错那洞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近东西向发育的拆离断层(与藏南拆离系为同期)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中库曲变质核杂岩出露的构造机制为北倾的拆离断层,核部淡色花岗岩体的出露与拆离作用相关。而错那洞变质核杂岩出露的构造机制除了北倾伸展断裂作用之外还叠加了热-构造底辟作用,岩体侵位时的底辟作用对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核部岩浆岩的形成时代(21.19Ma)基本代表了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空布岗变质核杂岩与南北向裂谷伸展作用(晚于藏南拆离系)相关,核部岩浆岩形成最新时代(15.20Ma)略早于南北向伸展作用(启动时间约为14Ma),南北向断裂对核部淡色花岗岩具破坏作用;其出露机制为后期南北向断裂(地垒)的抬升作用形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