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研究
【6h】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第一章概述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1.3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基本内容

1、研究目标

2、技术路线

3、研究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交通发展

§2.1国外自行车发展历程

1、前自行车时代及自行车衰落

2、自行车交通的再度兴起和后自行车时代

3、实例——荷兰自行车发展

§2.2国外机动化发展历程

1、小汽车发展历程

2、小汽车化模式

3、美国过度机动化的危害

§2.3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交通政策演变

1、美国

2、西欧诸国

3、日本

4、前苏联

§2.4国外城市交通问题原因分析

1、认识的偏见

2、外部性经济问题的忽略

§2.5对我国启示

1、关于自行车

2、关于小汽车

3、关于机动化

4、关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居民出行和购车意愿分析

§3.1研究城市概况

1、长沙市概况

2、温州市概况

3、南京市概况

4、肇庆市概况

5、舟山市概况

6、驻马店市概况

7、邯郸市概况

8、峰峰矿区概况

9、小榄镇概况

§3.2居民出行意愿

1、骑自行车原因和烦恼

2、骑摩托车或助动车原因和烦恼

3、居民步行烦恼

4、居民乘公交车的原因和烦恼

§3.3居民购车意愿

1、发展摩托车态度

2、发展小汽车态度

3、发展小公交取代摩托车的态度

4、近期是否打算购买交通工具

5、打算购置交通工具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分析

§4.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缘起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缘起

2、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4.2可持续发展定义、内涵及原则

1、可持续发展定义

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

3、可持续发展原则

§4.3西方“人本位”城市规划理念演变

1、萌芽阶段

2、需求满足阶段

3、需求选择阶段

§4.4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

1、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2、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

§4.5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

1、判断城市交通系统的理想标准

2、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车本位”交通规划历程

3、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4.6不同交通方式比较

1、便捷性比较

2、能耗比较

3、环境影响比较

4、时空消耗比较

5、使用费用比较

§4.7关于我国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发展建议

1、优先发展地面公交

2、特大城市积极发展轨道交通

3、有计划发展小汽车,严格控制小汽车的使用

4、逐步淘汰摩托车,限制摩托车发展

5、保持合理的自行车出行比例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道路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

§5.1道路网构架的思想渊源

§5.2道路建设情况回顾

1、全国道路与交通状况发展演变

2、实例——南京市

§5.3现状道路交通流特征与交通负荷

1、交通流时间分布特征

2、流向分布特征

3、交通负荷分析

§5.4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评价

1、交通迅猛增长而城市道路建设相对缓慢,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

2、道路功能不分,交通与土地利用不协调,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3、道路规划建设重点偏颇,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4、规划标准不尽合理,难以达到近远期过渡

5、交叉口机、非、行人相互干扰,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

6、道路设施的大规模建设造成城市历史文脉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7、道路规划建设方案弹性较差,没有很好考虑其防灾功能

8、居住与就业相对隔离,早晚高峰潮汐交通现象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6.1道路网规划总规模指标类比分析

1、道路面积率

2、道路网密度

3、道路网等级结构

§6.2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1、影响道路网布局的因素

2、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存在问题分析

3、城市道路网布局基本要求

4、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原则

§6.3快速路系统规划

1、国外情况及经验

2、国内情况及经验

3、快速路断面形式及适用性

4、国内快速路规划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5、快速路通行能力及车道需求规模

6、快速路主要技术标准及高架路景观建设建议

§6.4支路网规划

1、规划支路网系统的意义

2、规划原则

3、支路分级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

§7.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

1、西方发达国家平面交叉口规划建设理念的演变

2、我国目前城市平面交叉口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3、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原则

4、平面交叉口构造技术标准

5、平面交叉口自行车交通组织

6、平面交叉口行人交通组织

7、平面环形交叉口加信号灯交通组织

8、城市平面交叉口交通环境设计

9、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实例

§7.2城市道路立交规划

1、道路立交发展情况

2、我国道路立交使用问题分析

3、关于道路立交规划建设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城市步行系统规划

§8.1西方发达国家步行系统发展

1、马车时代

2、汽车时代初期、中期

3、后汽车时代

§8.2我国城市步行系统现存问题

1、人行道少且被任意侵占

2、步行系统不连续

3、步行与绿化矛盾

4、人行道铺装质量差

5、步行空间忽视行人停留

6、步行空间与公共交通缺乏联系

§8.3行人过街特征分析

1、步行交通特性

2、交通中的行人

3、行人过街特征

§8.3城市步行系统规划原则

1、人本位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个性原则

4、功能美学原则

5、因地制宜原则

6、时空连续原则

§8.4步行系统规划

1、城市步行系统构成

2、步行子系统规划基本要求

3、人行道规划

§8.5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

1、居住区道路系统构成

2、私家车进入居民家庭后居住区道路面临的挑战

3、国外居住区道路规划理念

4、我国居住区道路规划建议

§8.6规划实例

1、龙蟠路存在问题

2、龙蟠路道路交通特征

3、交通组织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9.1国外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方法简介

1、美国方法

2、日本方法

§9.2道路横断面规划建设主要存在问题

1、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忽视对道路功能的考虑,道路安全性较差

2、道路横断面宽度分配难以适应近远期过渡

3、机动车车道偏宽,道路建设存在着资源与资金浪费

4、干路机动车车道条数标准不合理,道路拓宽改造造成城市特色的严重破坏

§9.3对道路横断面规划建设的建议

1、注重道路功能设计,提高城市道路的宜人氛围

2、合理确定机动车车道宽度,节约道路用地资源,降低工程造价

3、考虑远近期结合,合理确定非机动车道及车行道宽度,保护城市特色

§9.4应用实例

1、《温州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技术规定》之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2、广州市道路横断面规划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城市道路功能规划设计

§10.1国外道路分类方法概述

1、美国方法

2、前苏联方法

3、日本方法

§10.2国外道路分类方法特点及值得借鉴地方

1、城市道路分类依据

2、明确实现道路功能的具体措施

3、提出道路衔接要求

4、注重交通分流

§10.3我国城市道路分类方法

1、历史演变

2、现行分类方法

3、存在问题

§10.4城市道路分类原则与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1、城市道路分类原则

2、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10.5应用实例

1、主要服务对象及优先级

2、路网指标要求

3、设计指标要求

4、断面分配及形式要求

5、道路两侧用地性质要求

6、交叉口节点要求

7、分隔设施要求

8、路边停车、公交站点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道路规划建设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协调发展

§11.1历史街区界定

§11.2旧城区道路规划建设与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的冲突

1、城市地面道路建设与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的冲突

2、居民生活现代化与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的冲突

3、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与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的冲突

4、城市道路功能设计与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的冲突

§11.3协调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对策

1、实行交通需求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面向公共交通的城市规划新思路

2、突出重点,区别对待,适定范围,整体保护

3、理清道路功能,倡导公众参与,体现以人为本,保障交通安全

4、制定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建设标准,实现道路建设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最小干预

§11.4应用实例

1、南京市山西路交叉口交通综合整治

2、苏州市快速内环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道路近期规划总体建设水平

§12.1道路交通供需关系分析

1、城市道路交通供需模型简介

2、交通需求分析

3、由道路交通供需分析确定的道路规划建设规模

§12.2道路建设投资水平分析

1、道路设施价格水平

2、道路建设计划投资水平预测

3、由道路建设投资水平确定的道路规划建设规模

§12.3国内外同类城市道路建设水平类比分析

1、我国城市道路现状建设水平

2、我国城市发展目标及其对城市道路设施建设的要求

3、由国内外同类城市道路建设水平类比确定的道路规划建设规模

§12.4道路规划建设评价模型

§12.5应用实例

1、道路交通供需关系分析

2、道路规划建设投资水平分析

3、国内外同类城市道路建设水平类比分析

4、规划路网总体建设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对土地利用反馈

§13.1微观交通预测分析模型

1、交通模型的组成

2、交通流量预测

3、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对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网规划的反馈

§13.2城市交通影响分析

1、交通影响分析定义

2、交通影响分析的层面和阶段

3、交通影响分析主要研究内容

4、城市设施交通影响分析的阀值

5、城市设施交通影响分析框架

6、城市设施交通影响分析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7、实例

§13.3 TOD土地开发模式和建设

1、基本概念

2、TOD设计总则

3、TOD的设计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定量分析评价模型

§14.1城市道路时空资源定义及理论路网容量公式的建立

§14.2机动车道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模型

1、模型推导

2、主要计算参数的确定

§14.3非机动车道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模型

1、模型推导

2、模型主要计算参数的确定

3、自行车出行特征区划分

§14.4基于可靠性的宏观预测模型

1、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

2、基于误差传导公式的可靠性预测模型

3、基于蒙特卡罗法的可靠性预测模型

4、基于误差传导公式的小汽车远期高峰小时出行需求预测变异模型

5、基于误差传导公式的机动车远期高峰小时出行需求预测变异模型

6、基于误差传导公式的自行车远期高峰小时出行需求预测变异模型

7、基于误差传导公式的机动车道资源供应预测变异模型

§14.5道路交通系统可靠度分析模型

1、可靠度理论简介

2、道路交通系统可靠度模型推导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定量分析评价模型算例

§15.1交通需求分析

1、远期可能人口规模及交通方式结构

2、机动车发展规模预测

3、基于概率论的小汽车远景高峰小时出行需求预测

4、基于概率论的2010年机动车高峰小时出行需求预测

5、基于概率论的自行车远景高峰小时出行需求预测

§15.2道路设施供应分析

1、机动车道资源供应——定值型测算

2、非机动车道资源供应——定值型测算

3、机动车道资源供应——概率型估算

§15.3道路交通供需分析

1、总体规划路网的非机动车道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机动车道网需求规模与交通方式结构间的本构关系分析

3、城市道路交通供需系统的可靠度估算

4、基于可靠度的远景道路网规划指标

5、2010年主城道路建设规模测算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结语

§16.1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

§16.2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论文和获奖项目

展开▼

摘要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施,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伴随着城市用地拓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交通系统应如何持续生长?伴随着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演变,道路交通系统应如何近远期结合?伴随着扑面而来的私家车洪流,“人本位”交通系统应如何构建?伴随着大规模道路建设,城市传统特色应如何保护?因此,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如何实现既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又体现“人本位”的双重目标是贯穿本文的主线。本文旨在研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理论,提出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面向“人本位”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方法,借以扭转道路规划建设面向“车本位”的被动局面,从而支撑城市社会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活空间。期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广泛宣传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使之成为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准则,从而为道路规划建设统一认识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从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工程学、城市特色保护、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角度审视了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理论。本文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交通发展和我国城市居民出行意愿与购车意愿入手,提出了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并依据城市交通可持续和“入本位”价值观反思了我国当前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存在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存在问题,从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城市步行系统规划、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城市道路功能设计、城市特色保护、城市道路近期建设等7个方面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位”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技术与政策措施。本文从微观交通预测模型、城市交通影响分析和TOD三个方面,对城市土地利用提出反馈,以期使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走向协调发展道路。本文依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实际情况,针对当前城市交通预测方法的存在问题,研究了道路交通供需平衡模型,构筑了基于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理论的道路交通宏观预测模型,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可靠度概念及其估算设计方法,为“人本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