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卫西琴中西文化比较下的音乐美学观研究
【6h】

卫西琴中西文化比较下的音乐美学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写作缘起、资料收集、研究方法与学术初探

二、卫西琴的生平简介

三、“哲学心理观”的定位缘由

第一章 卫西琴的音乐哲学心理观

第一节 卫西琴的思想积淀

第二节 卫西琴的哲学心理观

第三节 卫西琴的音乐哲学心理观

第二章 卫西琴的音乐审美观

第一节 卫西琴对于中西文化的思考

第二节 卫西琴对东西音乐审美的思考

第三节 音乐与德行

第四节 中西文化传统下的音乐功能、美感与形式

第三章 卫西琴的教育观

第一节 真正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二节 “动的音乐”——科学音乐的教育

第三节 “动的音乐”——“心动”与“体动”

第四节 晚近中国音乐缺乏创作的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乐谱)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附录J

展开▼

摘要

本文对卫西琴中西文化比较下的音乐美学观进行了研究。卫西琴(1882―),又名卫中,英文名字是Alfred Westharp,美籍德国人。二十世纪初来到中国,进行教育试验与文化试验,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心理观、文化观、教育观。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卫西琴的音乐哲学心理观、音乐审美观、音乐教育观。研究方法是文献学、美学思辨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法的综合运用。音乐哲学心理观----音乐是离“精神”最近的高级感官活动、是“精神力量”的最高创造与发明;音乐审美观——东方音乐是基于心理与意识的音乐、是表达意愿与自然的音乐、是反映感觉逻辑与哲学的音乐;而西方音乐是基于声学与生理的音乐。根据卫西琴对东西方音乐的理解,依据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分析了中西音乐功能、审美与形式的差异。音乐教育观----废除音乐中阻碍精神表示的因素,提倡“动的音乐”(科学音乐)。卫西琴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研究突出两方面的价值,一是近现代音乐史的价值,二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价值及音乐美学理论的意义。卫西琴作为德国人,对中国音乐----追求生活的安乐与生命的体悟极其仰慕。二十世纪初以德国为中心展开的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人的精神无处安放,卫西琴选择东方音乐,是寻求一种生活的安乐与生命的体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