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及碳储库变化
【6h】

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及碳储库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前人研究工作

1.2.1区域概况

1.2.2古海洋学研究

1.3研究目标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研究材料

2.2研究方法

2.2.1样品处理方法

2.2.2底栖有孔虫的鉴定与统计

2.2.3底栖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

2.2.4因子分析

2.2.5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计算

2.2.6时间序列分析

第三章同位素地层年代

第四章底栖有孔虫属种组合特征

4.1底栖有孔虫化石群中的常见种

4.2底栖有孔虫组合分析

4.2.1底栖有孔虫组合的变化

4.2.2底栖有孔虫反映的古海洋学变化

第五章西太平洋古生产力演变

5.1古生产力估算方法

5.1.1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法

5.2.2碳同位素法

5.2古产力变化

5.2.1古生产力指标分析结果

5.2.2各生产力指标可靠性分析

5.3生产力变化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西太平洋碳储库变化

6.1西太平洋碳储库变化的长周期

6.2西太平洋碳储库变化的短周期

6.3西太平洋碳储库变化与冰期旋回

6.3大洋环流对西太平洋碳储库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根据翁通—爪哇海台ODP807A深海钻孔底栖有孔虫群和底栖、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以及碳酸盐溶解指标,对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和碳储库变化进行了研究。 底栖有孔虫优势属种主要有Epistominella exigua、Pullenia bulloides、Oridorsalis umbonatus、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Melonis barleeanun、Pulleniaquinqueloba、Gavelinopsis lobatulus、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Uvigerina spp.、Fissurina spp.、Globocassidulina favus、Astrononion novozealandicum等。底栖有孔虫因子分析和常见种结果表明,552ka以来属种组合的变化,以375、300、148、70ka为界分为五个阶段,和生产力指标所示的古生产力阶段性变化基本吻合。因此,552ka以来的底栖有孔虫属种组合主要反映的是古生产力的变化情况。 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浮游和底栖之间的碳同位素差(Δδ13CP—B)和底栖有孔虫内生种百分含量一致表明552ka以来的海洋表层生产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为基础估算的初级生产力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MIS10—9期、MIS7—6期和末次冰期里是生产力高值期。本次工作还初步探讨了西太平洋生产力变化的控制因素,认为北太平洋高纬区很可能是西太平洋的一个主要的营养盐供给区。 807A孔有孔虫碳同位素和碳酸盐溶解指标分析表明,西太平洋碳储库变化有100ka的短偏心率周期以及岁差、半岁差周期,并且包含两次碳同位素重值:MIS13期的δ13Cmax—Ⅱ和MISS—1期的δ13Cmax—Ⅰ,δ13Cmax—Ⅱ和δ13Cmax—Ⅰ构成一个500ka的长偏心率周期的旋回;而氧同位素所反映的高纬地区冰盖的张缩有短偏心率周期以及岁差、半岁差周期,但无500ka的长偏心率周期,说明碳的变化虽为地球轨道驱动,但独立于冰盖的变化,有着自己的周期。碳酸盐溶解指标变化表现出的“太平洋型”碳酸盐溶解旋回,可能和“冰期北太平洋深层水”的形成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