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型期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研究
【6h】

转型期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关键词解释

1.1.1城市与城市建设

1.1.2城建投融资体制及其变革

1.1.3城市规划的应对

1.2转型期我国城市发展的特征

1.2.1城市社会:全面转型

1.2.2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2.3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1.3选题思考

1.3.1相关研究评述

1.3.2研究思路

1.3.3研究目的和意义

1.4论文框架及内容

1.4.1论文框架

1.4.2研究方法与内容

1.4.3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基础理论研究

2.1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2.1.1市场失灵与公共干预

2.1.2政府失效与市场机制

2.1.3城市建设的效率与公平

2.2城市建设的公共产品属性

2.2.1社会消费品的分类及其特征

2.2.2公共产品

2.2.3准公共产品

2.3城市建设的有效供给分析

2.3.1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2.3.2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分析

2.3.3准公共产品的供需分析

2.4城市建设的项目区分理论

2.4.1我国城市建设的一般分类

2.4.2项目区分理论

2.4.3基础设施可销售性评估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3.1改革开放前城建资金的来源及其变化

3.1.1全部由中央财政统筹逐步向地方下放权力

3.1.2城市维护与建设专项资金使用制度逐步形成

3.2改革开放后城建投融资体制的变革

3.2.1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的城建税费改革

3.2.2第二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各项制度建设

3.2.3第三阶段: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3.3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演变

3.3.1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3.2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3.3.3财政体制改革

3.4城建投融资体制的新特征和老问题

3.4.1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资金比重增加

3.4.2投融资平台初步建立,投融资运作日趋市场化

3.4.3投融资领域尚存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1城建投资增长加快了城市发展速度

4.1.1高投资率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4.1.2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城建投资增长

4.1.3城建投资拉动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

4.2融资渠道拓宽突破了城建资金瓶颈

4.2.1瓶颈:城市建设的投资需求分析

4.2.2间接融资渠道的充分利用

4.2.3直接融资渠道的积极开拓

4.3投融资模式创新增加了城市发展的可能性

4.3.1项目融资与外资的引入

4.3.2项目融资的主要模式

4.3.3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应用

4.4民资为我国城建投融资提供了可持续动力

4.4.1民资参与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

4.4.2各国民资参与城市建设的模式

4.4.3我国民资参与城市建设的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城市规划的理性应对思考

5.1城市规划与城建投融资内在关系的思辨

5.1.1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内在关系

5.1.2城建投资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5.1.3城市规划与城建投融资的互动与互补

5.2应对投资主体多元化,坚守规划立场

5.2.1投资主体“多元化”?“二元化”?

5.2.2规划立场应保持“二力”均衡

5.2.3规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5.3应对融资渠道多样化,防止投资过度

5.3.1从“无米之炊”到“无限可能”

5.3.2从“寅吃卯粮”到“心中不慌”

5.3.3从“广开财路”到“收放自如”

5.4应对投融资运作市场化,保持规划刚性

5.4.1合而不同:平衡规划与投资主体的利益关系

5.4.2过犹不及:保持规划刚性的前提是刚柔相济

5.4.3无欲则刚:以职业道德自觉抵御市场的诱惑

本章小结

第六章、城市规划的实践应对策略

6.1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6.1.1走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

6.1.2强化城市远景发展目标战略,引导城建合理投资

6.1.3紧凑的城市、开放的空间:控制城市无序蔓延

6.2突出规划价值的社会性

6.2.1严格审核规划方案中建设用地的比例结构

6.2.2建立重大城建项目投融资听证和公示制度

6.2.3推动规划民间社团的组织建设

6.3加强规划过程的时效性

6.3.1强化规划过程的管理,应对城市建设的动态变化

6.3.2开放的规划组织结构,应对城市建设的多元化

6.3.3增加规划方案的弹性,应对城市建设的不确定性

6.4保障规划监管的权威性

6.4.1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

6.4.2完善城市建设的制度环境

6.4.3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论文的基本观点

7.2论文的主要结论

7.3论文的现实意义

7.4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辞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转型期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城市建设制度演变的特征、规律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导向下,在资金渠道更加广泛、运作方式日趋市场化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放大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带来的正面作用、缩小负面影响,促进城建资金的合理分配,确保城市建设既有速度、又有质量,既有效率、又有公平,实现城市的健康、有序、快速、持续发展目标。 建设资金是城市建设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城市建设资金由国家统一支配,由于总体财力有限及“重经济建设、轻城市建设”的建设方针,造成城市基础设施、住房以及社会公用事业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门槛之一。19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城建投融资体制和财政体制的相继改革,建设资金的“瓶颈”逐渐被突破,城市建设实施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城市获得空前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结构日益优化、城市形态与形象迅速改观、城市综合竞争力也大大提升。在此过程中,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功不可没。 然而,投融资体制变革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了利益格局,过去单一的政府决策机制受到市场机制的挑战,投资导向多样化;第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带来资金的充裕,强烈地刺激着投资欲望,催生了政府、企业、银行之间的“铁三角”关系,酝酿出巨大的金融风险;第三,投融资的市场化运作直接拷问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如何在提高城市建设效率的同时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给城市建设造成的巨大压力,投融资体制变革无疑是积极的、有效的;但正视我国人均资源极度紧缺的国情,又必须严格控制投资冲动和比例失衡。中央严格要求“死守18亿亩耕地底线”,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目标,城市规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制度设计,必须适时而变、积极应对。勿因投资;中动迷失方向、勿因市场诱惑丧失判断。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科学制定城市发展目标,发挥对投资的引导作用:要突出规划的综合协调功能,平衡社会公共利益:要加强规划师职业道德培育,自觉抵制市场诱惑,维护规划的权威和尊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