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影像的力量——中国纪实摄影视角下的弱势群体影像研究
【6h】

影像的力量——中国纪实摄影视角下的弱势群体影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2.3 论文创新点

1.3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国内纪实摄影师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及其发展历程

2.1 1976年-1989年:从国家意识形态叙事转向底层民间叙事

2.1.1 宽松社会环境下纪实摄影的传统回归

2.1.2 纪实摄影转向关注平民影像

2.1.3.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观念及代表作品

2.2 1989年-2003年:国内纪实摄影凸显社会批判力量

2.2.1 社会转型期与纪实摄影的繁荣发展

2.2.2 从关注弱势群体转向为其代言发声

2.2.3 弱势群体影像的阶段特征分析

2.3 2003年至今:成熟发展与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影像力量的源起、扩散、效应

3.1 面对弱势群体:影像力量的源起

3.1.1 影像语言的张力与影像力量的发挥

3.1.2 摄影师:影像创造之源

3.2 面对弱势群体:影像力量的扩散

3.2.1 不同时期纪实摄影的主要传播途径分析

3.2.2 当代纪实摄影传播途径的全方位多元化

3.3 面对弱势群体:影像力量的效应

3.3.1 社会现实层面的效应

3.3.2 社会意识层面的效应

第四章 面对现实:问题的存在及日后发展策略

4.1 弱势群体摄影存在的问题

4.1.1 难以跳脱出来的局限性

4.1.2 拍摄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4.1.3 影像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 “弱势群体摄影”如何走的更好

4.2.1 摄影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4.2.2 传播途径要对路对位

4.2.3 对纪实摄影的外部支持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与展望

5.2.1 研究结论

5.2.2 研究展望

5.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摄影已经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影像生产工具,为社会提供影像信息。当摄影开始关注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时,其社会价值就得以凸显出来。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摄影师借助镜头,通过影像让人们观看社会中不为人知的现实,借此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影像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发挥。
   本文以中国纪实摄影视角下的弱势群体影像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是从1979年至今,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段是整个研究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第二个阶段1989年-2003年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成熟阶段,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时期,这一时期弱势群体影像最为集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最为巨大;2003年至今是纪实摄影的新时期,这一阶段的弱势群体影像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特征,这也预示日后弱势群体影像的发展可能的方向。
   后文中通过摄影师对这一人群介入——拍摄——呈现——传播——影响这样一个过程,将影像力量分成源起——扩散——效应三部分加以深入论述。针对社会纪实摄影在对弱势群体的拍摄,以及其影像所带来的变化,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来分析社会纪实摄影在这一关注并让世人观看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深入探讨这一类型的社会纪实摄影对揭露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变革所能产生的力量,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摄影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力。最后分析摄影在对这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拍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弱势群体影像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改善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