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礼仪之争中耶稣会对礼仪的调适:以《临丧出殡仪式》为例
【6h】

礼仪之争中耶稣会对礼仪的调适:以《临丧出殡仪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2前人研究成果

第一章 中国天主教丧礼的背景

第一节 礼仪之争

第二节 广州会议

第二章 朱子《家礼》与《临丧出殡仪式》

第一节朱子《家礼》的背景介绍

第二节 两份文件的简述

《家礼》中的丧礼程序

《临丧出殡仪式》中的丧礼程序

第三节 礼仪的调适

核心结构相同

删去祭祀部分

增加孝子分酒的行为

去掉“神”、“灵”等字

结论

第三章 礼仪背后的死亡文化

第一节 哭泣与崇拜

哭泣与哀死

崇拜仪式

第二节 教会与家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康熙年间,一场“礼仪之争”掀起中西文化的碰撞。其中“敬孔”与“祭祖”问题是礼仪之争的争论中心。1664年爆发杨光先教案,9月清廷对耶稣会士审讯,当时在京的传教士都遭到了清政府的驱逐,被流放至广州。受此教案牵连的传教士们共23人,其中大多数为耶稣会士,他们于1666年3月流放至广州,一直拘押至1671年。
  在这五年期间,他们召开了广州会议,为重返教区,制定新的传教政策做准备。在广州会议后,一位中国教徒李安当受耶稣会士委托,撰写了一份关于丧葬礼的指令性文件——《临丧出殡仪式》。从这份文件中看,纯粹的西方天主教葬礼逐渐被中国强大的本土礼仪所取代。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该文件与朱熹制定的《家礼》中的《丧礼》篇核心结构相似。
  本文即从此入手,通过这两份文件的对比,观察《临丧出殡仪式》与《家礼·丧礼》在结构与内容上异同,探视耶稣会士在这场礼仪之争中选择的立场和动机,其态度的转变是否与传教策略的调整有关。其次,中国的天主教丧葬礼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通过比对,研究中国天主教丧葬礼本土化出现的原因及形成的意义。最后,单薄的文件呈现的是复杂的礼仪规范,外在的礼仪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内在文化,从葬礼中探析中西死亡观念的巨大差异,可以在中西交流史上存在一些历史问题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