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巨细胞瘤X线、CT和MRI分级与其生物学活性相关性分析
【6h】

骨巨细胞瘤X线、CT和MRI分级与其生物学活性相关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一)

英文摘要(一)

摘要(二)

英文摘要(二)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第一章骨巨细胞瘤常见和典型X线、CT和MRI表现分析

引言

第一节骨巨细胞瘤常见和典型X线表现分析

第二节骨巨细胞瘤的常见和典型的CT表现分析

第三节骨巨细胞瘤常见和典型的MRI表现分析

第二章X线、CT和MRI周边征象、分级及免疫组化对照分析

前言

第一节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结果

1.79例患者基本情况

2.79例X线、CT和MRI所示肿瘤边缘和周围征象分析结果

3.79例GCT的X线、CT和MR分级结果

4.79例患者的治疗后随访结果

5.统计分析结果

6.MR灌注扫描结果

7.CD34、CD45、CD68、p53、Ki67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8.例GCT肿瘤组织的MVD值

9.采用SPSS11.0统计软计,对CD34、CD68、p53、Ki67和MVD与GCT病变的最大径、病变的膨胀程度、病变的边界、病变边缘的硬化程度、骨皮质中断程度、软组织肿块、T2W图像上低信号环的完整性、病变周围的水肿程度、病变的X线、CT和MRI分级之间的差异进行秩相关分析,

10.GCT灌注参数与其CD34表达程度和平均MVD值对照分析

第三节讨 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骨巨细胞瘤常见和典型X线、CT和MRI表现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和MR常见和典型表现,提高骨巨细胞瘤X线、CT和MR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并为X线、CT和MR的分级打下基础. 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的226例227个病灶,其中有X线检查226例,有CT检查117例,有MR检查96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CT和MRI表现,并把60﹪以上病例出现的征象定为常见表现,所有常见表现均出现的病例的表现称为典型表现. 结果:常见的X线表现是:位于管状骨(占74.01﹪),其中位于骨端(占88.1﹪);囊状骨质破坏(占90.75﹪);膨胀性生长(占80.62﹪);病灶纵向生长(占79.73﹪);边界清楚(占74.45﹪);边缘无硬化(占66.52﹪);骨皮质无中断(占63.43﹪);有骨嵴(占65.64﹪):无软组织肿块形成(占81.94﹪):无骨膜反应(97.79﹪);达软骨下骨或椎体终板下(占91.19﹪):上述11个X线征象同时出现者24例占10.57﹪:偏心性生长占47.13﹪,横向生长占20.27﹪,皂泡形成占46.26﹪.常见的CT表现是:位于长管骨骨端占67.52﹪;膨胀性生长占94.02﹪;边缘硬化占79.49﹪;病变内有骨嵴占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和MR1分级与肿瘤生物学活性的相关性分析88.89﹪;骨皮质中断者占86.32﹪;病变无分叶占83.76﹪;病变达关节面或椎体终板者占86.32﹪;无骨膜反应占100﹪.同时具有上述表现的典型病例者占25.64﹪.中心性生长占52.14﹪,偏心性占47.86﹪;常见的MR表现是:20~40岁年龄患者有64人,占66.67﹪;病变位于长管骨骨端63例,占65.63﹪;TlWI以中等信号为主夹杂低和/或高信号61例,占63.54﹪;T2WI以中等信号为主夹杂小片状高信号68例,占70.83﹪;病变内有液化、坏死69例,占71.88﹪;病变内无液一液平84例,占87.50﹪;病变达关节面或椎体终板者87例,占90.63﹪;病变邻近关节内无积液者75例,占78.13﹪;无软组织肿块者58例,占60.42﹪;病变边缘均有环形或不全环形的低信号带96例,占100﹪;病变边缘有不同程度水肿61例,占63.54﹪;58例作GAPD增强扫描中,显著性不均匀性强化48例,占82.76﹪;同时具有上述表现的病例共10例,占10.41﹪. 结论:骨巨细胞瘤常见的X线表现是:病变位于管状骨骨端、溶骨性和膨胀性及纵向生长、边界清楚、边缘无硬化、骨皮质无中断、内有骨嵴、无软组织肿块形成、达软骨下骨或椎体终板下:病变的偏心性和横向生长、皂泡形成是少见的表现,不应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过分强调.骨巨细胞瘤常见的CT表现是:病变位于长骨骨端、膨胀性生长和骨壳形成、边缘有轻或中度硬化、有大小和数目不一的骨嵴、骨皮质有穿凿样中断、无骨膜反应,典型的病例只占少数,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不应过分强调偏心性.骨巨细胞瘤常见的MRI表现是:病变发生于20~40岁年龄患者的长骨骨端、T1WI和T2WI以中等信号为主、边缘常有环形的低信号带、常出现液化坏死但出血和液平较少、病变邻近关节面但腔内多无关节积液,多无软组织肿块形成、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常呈显著的不均匀强化,典型病例少见. 第二部分骨巨细胞瘤X线、CT和MR1分级与其生物学活性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边缘和周围组织的x线、CT和MRI表现及分级与其肿瘤活性因子的关系,提出骨巨细胞瘤影像学改变的生物学意义,为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影像学依据,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材料和方法:采用双盲法,分别由二位放射科医生对同时有x线、CT和MR检查的79例骨巨细胞瘤病例进行影像学资料分析,由二位病理科医生对患者的组织蜡块重新切片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查、镜下观察. 结论:肿瘤组织内的CD68表达程度和肿瘤的骨皮质破坏程度有关,这在大体形态上进一步说明了肿瘤内的多核巨细胞瘤可能起源于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并具有破骨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程度及微血管密度和肿瘤的膨胀程度、肿瘤的软组织肿块形成有关,肿瘤中央的灌注率和肿瘤的微血管密度有关,说明GCT的血管化程度高低和肿瘤的生长有关,影像学可以反映肿瘤的血管化程度;影像学表现与目前比较公认的评价GCT肿瘤生物学活性的其他有关因子之间(p53和Ki67)的相关性不明显,影像学分级的意义在于界定病变的边缘及其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完整切除肿瘤提供影像学指导;作为良性、潜在恶性的肿瘤,GCT影像学检查所获得的信息是肿瘤发展过程中某一个时间节点的表现,是肿瘤各种生物学行为的累积效果,因此其影像学表现和分级与肿瘤的病理学上的侵袭行为不能够用常规的恶性肿瘤的生物活性因子来全面体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