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太原西山古典建筑群为案例的山地“大景观”研究
【6h】

以太原西山古典建筑群为案例的山地“大景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1研究对象:太原西山的地理与文化概念界定

1.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研究缘起:两组概念的对立与重合

1.3 研究目的:探求“山地——城市”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概况与理论基础

2.1 古典山地景观的研究现状

2.2理论基础

2.3 地理与考古学资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景观”的构成研究

3.1 “大景观”的概念

3.2 “大景观”的特征

3.3 大景观的构成方式与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西山“大景观”实例分析

4.1 概述

4.2 西山中区

4.3 西山南区

4.4 西山北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地——城市”关系研究

5.1 自然环境的象征意义与基础性

5.2 登高活动的传统与作用方式

5.3 信仰、宗教与公共生活的联系

5.4 传统出世入世观与山地环境的契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启示

6.1 全文结论

6.2 对文化景观保护的启示

6.3 对当代城市设计方法的启示

图片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展开▼

摘要

太原西山是与两座前后相继的城池(晋阳,太原)关系密切的城郊山脉,在这里由古代先民建造的建筑群景观,其建造思想与构成形式,透露出将山地与城市联系在一起的趋势。
  为研究太原西山古典建筑群这一景观现象,本文在空间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大景观”(Macro-Landscape)的概念体系。对其定义、存在基础、特征、构成方式和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文章指出,“大景观”的概念可外延至广泛存在于华夏国土的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文化景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具有华夏文明特点的现象。
  在“大景观”概念体系基础上,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太原西山古典建筑群大景观”,提出了山地大景观造成的结果是建立了“山地——城市”关系。对这一关系的阐述包含两个方面:完整的山地意象的形成及山地统一意象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完整的山地意象的形成方面,本文通过对太原西山八座祠庙、石窟古建筑群的山地大景观构成层次的图解分析,展示了西山北、中、南三个区域不同意象的形成过程。它们与当地的山川、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太原文化地域意象的一部分。
  山地统一意象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对登高俯瞰的习俗和自然环境象征意义的探讨,和对宗教和信仰,以及传统思想中出世入世观念的分析。通过这些论述,展示了“太原西山古典建筑群大景观”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在地理上的唯一性,建筑及景观在文化地域生活中的作用方式,展现了“大景观”产生的背景思想与社会环境。
  最后,本文提出了“大景观”的研究对文化景观保护和当代城市设计的启示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