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支持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G2B信息共享研究
【6h】

支持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G2B信息共享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5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研究综述

2.2 征信系统中信息共享的研究综述

2.3 G2B信息共享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2B信息共享的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理论分析

3.1 G2B信息共享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理论基础

3.2 基于G2B信息共享的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原理和方法

3.3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决策关注的主要指标

3.4 G2B共享信息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支持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G2B共享信息对于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问题与访谈方法

4.3 数据搜集

4.4 研究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征信系统的信任形成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相关研究

5.3 理论基础

5.4 研究模型与假设

5.5 研究设计

5.6 数据分析与结果

5.7 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征信系统的信任转移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相关研究

6.3 理论基础

6.4 研究模型与假设

6.5 研究设计

6.6 数据分析与结果

6.7 讨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G2B共享信息接受研究

7.1 问题的提出

7.2 相关研究

7.3 理论基础

7.4 研究模型与假设

7.5 研究设计

7.6 数据分析与结果

7.7 讨论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面向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的G2B信息共享建议

8.1 培育共享价值观,提升政府来源的信用信息价值及其影响力

8.2 推进共享信息层次区分管理的标准化进程,发展共享语言

8.3 彰显信息源特征的“线索”作用,提升决策支持效率

8.4根据信息加工与处理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报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回顾与展望

9.1 全文回顾

9.2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

附录1 企业基本信用信息报告范本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问卷发放说明

附录4 2011征信信息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5 加入控制变量的综合信任形成模型检验

附录6 加入控制变量的信任转移模型检验

附录7 加入控制变量的G2B共享信息接受模型检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科研课题

声明

展开▼

摘要

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配给”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软”信息难以量化、分类、处理、传递、验证,最终不能被银行准确识别,因此在银行信贷配给过程中多处于劣势。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更多的及时“硬”信息可以弥补“软”信息的不足,扭转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决策中的劣势地位。我国政府部门积聚的大量企业信用信息相继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政府和银行间(G2B)的信息共享,这将对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论文针对G2B共享信息在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决策中的作用方式及其价值提升进行了讨论,以期发现G2B共享效果及需完善的方面。
  本文依托我国央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就G2B跨组织信息共享活动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基于以下基本思路:基于G2B信息共享的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理论分析→G2B共享信息对于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征信系统的信任形成研究→基于征信系统的信任转移研究→面向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的G2B共享信息接受研究。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基于G2B信息共享的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理论分析。首先阐述了G2B信息共享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理论基础,而后探讨了G2B共享信息作为第三方证据的基本作用原理和方法论基础;其次,基于汇总的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指标,依据政府信息与这些要素之间的印证关系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主要G2B共享信息。最后,通过信息融合算法在决策层、特征层、数据层的G2B决策支持案例分析,发现了G2B共享信息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的有效性及其分类作用效果。
  (2)G2B共享信息对于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选取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28个月的22次深度访谈,访谈就中小企业贷款决策关注因素分析、G2B共享信息用于支持贷款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信息中介环境下信息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信息中介环境下信息源信用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四个方面逐步展开,层层深入,确认了G2B共享信息的作用,并探讨了G2B共享信息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支持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方式,为后期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3)基于征信系统的信任形成研究。结合深入访谈的研究结果,依据信任形成理论、社会资本关系理论构建了综合信任形成模型。基于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山西、山东、重庆7个省市30家银行的209份有效问卷,采用调节和中介效应整合检验对模型假设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发现,在跨组织信息共享环境下,外围路径形成的感知声誉和感知能力在信任形成中作用显著,而相互间的认同感和共同的领域知识能够调节其作用过程。其中,较高的认同感会促使感知声誉在建立信息源信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共同的领域知识则促使征信平台作为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体现方式之一,减弱感知能力与信息源信任间的相关关系,即:共同的领域知识加强了我们的判断能力,使我们能够根据其在征信系统中的表现来判断信息源的能力水平,产生对于信息源信用的感知。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为征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多信息源的沟通和交流以及系统规范化提供相应建议。
  (4)基于征信系统的信任转移研究。结合深入访谈的研究结果,依据信任转移理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构建了信任转移模型。基于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山西、山东、重庆、浙江8个省市和银行短期培训班的32家银行的262份有效问卷,采用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对模型假设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发现,对于信息源的信任可传递给信息质量的感知,其传递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实体之间的直接传递,一种是通过征信平台的间接传递。间接传递通过信息源在征信平台上累积信用,体现在其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要素的认知上,从而对于G2B共享信息的采纳起到促进作用。跨组织信息共享环境下,由于缺乏信息的共同认知和文化背景,相关性识别在这种信用积累效果中的作用不显著。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为征信报告中政府信息质量的评估和提高提供相应建议。
  (5)面向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G2B共享信息接受研究。结合深入访谈的研究结果,依据双加工理论、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建立了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共享信息接受模型。基于上海、北京、山东、重庆、江苏、河南、山西7个省市的28家银行的175份有效问卷,采用中介效应检验和调节效应检验对模型假设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发现,追踪可控性作为新环境下的推理可能性要素,对于启发式系统的作用强度有负向调节作用,而对基于规则分析系统的作用不显著。无论追踪可控性是强还是弱,基于规则分析系统在贷款决策过程中始终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后期进行其原因的补充访谈发现,跨组织信息环境下的“认知谨慎”和中小企业贷款信息稀缺造成了这一情况。最后,根据补充访谈结果,提出了影响追踪可控性的六个方面,为后期的管理建议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提出了应对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新思路。尽管Padilla和Pagano、Bennardo et al.、Klein等的研究中对于信息共享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的作用给予了肯定,但其关注重点均为银行间的信息共享。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通过G2B信息共享来应对信息不对称。通过整合现有理论和文献,首次提出了政府信息和银行信息的多源信息融合解决方案和G2B信息印证关系,并利用案例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了三种重要决策支持方式:关键风险提示、作为补充信息和交叉印证。
  (2)研究发现共享价值观和共享语言能够有效促进信任形成,获得更为客观的信息质量评价。Lu和Yang发现在数据交换中提高人的认知资本会影响信任关系,却并不确知如何影响。本研究将认知资本细分为共享语言和共享价值观,构建了基于征信系统的综合信任形成模型,研究发现了共享语言的负向调节作用和共享价值观的正向调节作用。可见,在强制采集、强制使用、非互惠的跨组织信息共享环境下,为了建设互通互联的信息共享平台,关键在于培育共享价值观,发展共享语言。
  (3)研究发现了信息中介在信任转移中的桥梁作用。Bri?ol和Petty、Petty和Bri的研究中,多关注信息源信用和信息质量间的竞争关系。本文从基于信息中介(征信平台)的信任转移角度提出了二者间的依存关系。另外,研究还发现作为一种制度结构环境,信息中介在信任转移中的桥梁作用。可见,若是能够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和有效的机制设计保证信息中介平台有较强的制度结构环境,那么信息源信用对于信息质量的转移作用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减轻信贷决策人员对其他部门信息的不信任。
  (4)研究提出了跨组织共享环境下的新要素——追踪可控性,并验证了其减弱直觉推理的作用。Sussman和Siegal、Bhattacherjee和Stanford研究中,多关注KMO理论中的知识(K)和动机(M)要素。本文提出了存有信息传输和理解障碍的共享环境下的“机会”要素(O)——追踪可控性。这是前人所未发现的新要素,因为追踪可控性是基于多部门跨组织信息共享环境下的多来源信息的相互稽核和印证关系提出的,是信息融合系统特有的。研究发现追踪可控性作为推理可能的“机会”因素,可负向调节启发式系统的作用强度,减弱直觉推理(外围路径)作用。可见,由于信息传输和理解障碍,信息中介平台能否提供更多线索特征以供使用者进行加工(追踪可能性更大的情况),这是跨组织共享信息被接受的关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