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改良翼点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6h】

改良翼点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写汇总及中文释义

前言

参考文献

1. 概 述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治疗

1.5 术后常规处理

1.6 治疗结果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及治疗效果比较

2.2研究两组病人手术情况对比

3 讨论

3.1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和发病基础

3.2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

3.3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

3.4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常见手术入路

3.5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术后认知障碍

3.6联合部分眶顶和眶外侧切除的改良翼点入路及其操作要点

3.7改良翼点入路的临床应用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 述(一): 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入路选择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 述(二) : 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常规翼点入路,探讨改良翼点入路(翼点入路联合部分眶顶和眶外侧缘切除)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分析该入路在切除部分眶顶和眶外侧缘后在缩短手术距离、扩大视野角度方面的优势,证明改良翼点入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
  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病例共7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入路选择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改良翼点入路(38例),对比组采用常规翼点入路(36例)。统计相关临床资料如年龄、年龄、CT Fisher分级、术前 Hunt-Hess分级、动脉瘤的位置与个数、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成功夹闭例数、术后2月 GOS评分、术后2月MMSE评分,并通过头颅CT三维模式下测量骨窗到鞍结节的手术距离、视野下界面与鞍结节水平面的夹角。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改良翼点入路手术组38例,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均成功完全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手术时间平均161±4.1min,颜面部肿胀时间平均7.8±0.8天,住院天数平均14.8±1.4天,脑表面到鞍结节的手术距离平均58.14±3.21mm,视野下界面与鞍结节水平面的夹角平均8±0.71度,SAH后6个月MMSE27-30分30例(78.9%),27分以下8例(21.1%),术后2个月GOS评分5分33例(87%),4分5例(13%)。翼点入路手术组36例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均成功完全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手术时间平均180±8.3min,颜面部肿胀时间平均7.7±0.9天,住院天数平均15.1±1.7天,SAH后6个月MMSE27-30分24例(66.7%),27分以下12例(33.3%),脑表面到鞍结节的手术距离平均70.18±3.50mm,视野下界面与鞍结节水平面的夹角平均19±1.56度。术后2个月GOS评分5分30例(83.3%),4分4例(11.1%),3分2例(5.5%)。两组均无植物生存或死亡病例。两组在术中动脉瘤夹闭成功率、颜面部肿胀时间、术后恢复良好率、术后认知功能评分及住院日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手术距离、视野夹角、手术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改良翼点入路通过切除眶顶和眶外侧缘部分骨质增加了手术操作空间,避免牵拉脑组织,明显缩短了手术操作距离,增大了对深部的观察角度,适用于处理各种前循环动脉瘤。术中一次成形骨瓣,没有骨质丢失,无需行眶顶重建,避免了术后眼球凹陷等并发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