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现状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的完善方向
【6h】

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现状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的完善方向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1.3论文框架

1.4文献综述

第2章 我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的变化历程和现状

2.1贷款损失准备相关概念

2.2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体系

2.2.1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制度的变化历程及现状

2.2.2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制度的变化历程及现状

2.2.3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体系的评述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研究

3.1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动机的理论猜想

3.1.1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管理层动机

3.1.2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制度因素

3.2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动机的实证研究

3.2.1模型建立

3.2.2数据处理

3.3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本协议和IFRS变革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的完善

4.1资本充足率与贷款损失准备

4.2资本协议与IFRS的变革

4.3资本协议与IFRS变革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的完善方向

第5章 全文总结

5.1研究总结

5.2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贷款损失准备本是一个会计上的概念,指的是银行为未来发生损失的贷款所计提的准备金,目的是为了弥补贷款所发生的预期损失。由于现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将超额的贷款损失准备纳入资本,贷款损失准备的缺口也以资本来弥补,因此可以说贷款损失准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会计科目,其具备了资本属性。因此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对于银行经营来说也不只是一个会计核算的问题,其影响着银行利润以及监管资本。
  贷款损失准备由于其具有双重属性,因此银行监管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出台各自的规范来定义贷款损失准备和计提方式。我国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实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由于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出发点不同,同时各自的政策又不断在进行并不同步的更新,导致了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间存在差异。实践中商业银行面临两种计提体系,造成了内部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不统一,降低了财务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会计准则的观点是要遵循可靠性原则进行资产计量,因此目前我国施行的会计准则参考IAS39使用以已发生损失模型为计提依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IAS39被各方诟病其加重了银行经营的顺周期性。而银行监管机构以审慎监管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为出发点,希望银行计提足够的损失来覆盖所有风险,包括未预计的损失。因此我国现行的监管政策要求计提一般准备来覆盖非预期损失,并且以五级分类制度基础,按比例计提各类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还对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考核,因此也使得银行存在动机和机会利用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进行收入和资本管理。
  本文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将简单介绍研究思路和问题提出的背景。第二章首先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的变革历程,继而以静态比较的分析方法梳理了现行会计制度和监管政策间的差异,由于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建立时间较晚,因此监管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不同步,存在先互相参考后又各自独立的情况,尤其是2007年银行实行新会计准则之后,对准备的计提差异更大。本文的第三章主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具体方法是:在对计提实践中由于制度因素和管理层动机进行理论猜想之后,以此为出发点从Bankscope数据库选取了我国中外资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数据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考察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相关因素间的回归结果,是否与管理层的资本管理、盈余管理动机和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有关。同时以在华外资法人银行,上市中资银行,非上市中资银行(不包括政策性银行、村镇银行和信用社)为观察对象分组进行回归,分析各组样本结果得差异,使研究更为全面,更有意义。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将承接上文对现行制度体系间的差异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实证研究的结论,阐述巴塞尔协议和国际会计准则在金融危机后的变革以及我国监管和会计政策上相应的变化,针对实务操作层面、监管政策和指标设计层面,人员培养层面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的完善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