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于中国面向欧洲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的研究
【6h】

关于中国面向欧洲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答辩决议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Preface

1. Findings

1.1 Chinese outward investments globally and to the EU

1.2 Preferred industry sectors by Chinese companies

1.3 Greenfield investments as preferred choice of Chinese investors

1.4 Outbound investors by ownership background

1.5 Some remarks on the measurement and sources of ODI figures

1.6 Policy environment

1.7 Evolution of Chinese investments in Europe

1.8 Implications of exchange rate policy on the rate of ODI

1.9 Chinese investors profile summary

1.10 Main inspirations for investing in Europe

1.11 Rationale behind concrete investment destinations

1.12 Findings on EU investment environment

1.13 Common investment policy and approval processes inside the EU

1.14 Operating environment

2. Outbound Chinese equity investment regulatory regime

2.1 Approval process

2.2 Overview of key approvals

2.3 The“Going Out”policy

3. Policy recommendation for a dynamic EU-China investment regime

3.1 The necessity of a new investment regime between the EU and China

3.2 WTO rules

3.3 Roadmap to a dynamic EU-China investment regime

Conclusions

参考文献

Appendix 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欧中对外投资前景: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欧盟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此外,中国还是欧盟发展速度最快的出口市场。在贸易的推动下,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导向型战略成功地帮助中国融入到现在的世界经济体中。然而,随着全球贸易不平衡现象的加剧,这一政策的局限性开始显现。中国的职权部门也开始意识到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以出口为导向来带动增长的政策可能会使中国满盘皆输并对世界经济造成破坏。鉴于此,中国开始重新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并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从贸易型经济转型为投资型经济则是这一新经济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另一方面来看,欧洲企业在中国的表现总体不错。绝大多数行业企业的平均利润和收入都在继续增加并且已经开始接近世界其他地区(特指欧洲企业表现活跃的地区)的水平。对于欧洲企业而言,中国的战略意义也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扩张而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来自欧洲的投资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欧洲企业在中国成功投资的事例可谓可圈可点。然而,欧洲企业对中国监管的不满以及双方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争端(这主要是由于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仍有许多需要填补的空白)都使这些成功的投资看上去黯然失色。成功的光环之所以被掩盖部分是由于在中国投资的欧洲企业被视为外来企业。对于投资方面的限制和束缚,欧洲和中国企业都能够接受。同时,两国企业都相信不断的改革和开放将扫清最初的桎梏。但是这一愿望并未实现。现在亟需解决的是外国投资者在投资对象国所遭遇的结构性不平等。为了能够进一步挖掘外商投资企业所带来的巨大潜力,欧洲和中国投资企业在对方国家进行投资时都应被视为本土企业。
  中国投资环境:
  事实上,在欧盟,投资并没有被归类并且也没有像“外商投资”这样的专有名词。只要中国或其他非欧洲企业在欧洲进行合法投资,那么这些企业就会被视为欧洲企业。而中国看待外商投资的眼光则与欧洲截然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中国本身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目前仍处于发展的中级阶段,因此中国的经济仍然比较脆弱。因此,历史上的中国就从未真正完全放开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开放在带来诸多繁荣的同时也给中国造成了诸多的危害,因此中国始终是有条件的对海外投资企业开放中国市场。而中国的《外商投资工业指导目录》就是对此的最有力证明。通过这本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商投资处于半开放、半控制的状态。《指导目录》将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做了明确的区分并为外资企业的进入设立了诸多条件, 即只有当外商投资完全符合行业政策时,其才被允许进入。中国以及欧洲经济体当今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并使其重新回归平衡状态(而这需要多种不同因素共同推动和作用)。很长时间以来,都有这样一种论调,那就是中国不断加剧的竞争将是整个国家继续发展、提升价值链以及更加高效的利用资金和资源的一个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对于像中国和欧洲这样具有一定规模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市场而言,竞争应该得到大力发扬和推广。在意识到只有进一步的改革和开放才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真正的助推剂后,中国政府似乎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经济改革才能够极大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并且能够让市场要素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目前,全球经济都在经历周期性和结构性的衰退,这让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开始思考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合适时机。目前,全球经济有加速下行的趋势。
  全球投资环境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益处:
  尽管目前各界普遍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并应该使私人企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然而在某些领域,出于对经济国有化的考虑以及对国内行业的保护,政府仍然视图进入市场并在其中发挥作用。限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商业以及社会无法充分享受由不断增加的外商投资所带来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益处。除此之外,持续的不平等将会对经济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就是这些不利影响的体现。现在,市场已经开始体会到贸易摩擦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当今,全球经济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联系紧密。而严重的金融衰退和经济下行则让中国和欧洲更加痛彻的认识到两国之间在经济上需要相互依赖。贸易关系是这样,投资关系更是如此。这也体现在中国正在锲而不舍的加快与主要合作国家之间的投资协定谈判进程。目前,中国正在努力促成中欧之间的双边投资协定。在中国重新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将变得越来越紧密。这一过程将实现协同增效,但在全球经济这个大舞台中国和欧洲将被置身于更加激烈的竞争之中。在经济下行期间,欧盟仍然保持其开放的政策和心态,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表示欧盟应该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国内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政策。随着中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作是一个对等的竞争对手,中国和欧盟这两个合作伙伴在市场开放程度方面的不对等也在变得越来越明显,而欧洲的政策制定者们也在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这种不公平。尽管欧盟对开放的投资环境持鼓励的态度并且也在积极的鼓励中国企业进行投资。但是假如双方的市场开放程度继续不对等,那么继续保持市场开放对于欧盟的各个成员国而言则变得越来越牵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发现贸易摩擦的数量在不断上升以及为什么各方都应该把目光放长远。开放的市场必须是双向的。由于一方开放市场而另一方不开放而导致市场全部关闭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也会因此对处于全球经济当中的中国企业的利益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中国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时尤其明显。中国的政策决策者对这一点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因此在进行经济政策决策时需要更多的将贸易摩擦的因素考虑在内,以确保中国企业能够有机会进入巨大的西方消费市场并因此而获利。而这毫无疑问也会使中国进一步对本土私营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放开国内的市场。这同样也要归因于外商投资所带来的、越来越明显的直接益处和协同作用。因此,在现阶段,鼓励私营企业投资非竞争性领域对于确保未来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而这些举措并不等同于政府对经济环境放松监管,而是意味着使市场的监管变得更加自由化。竞争加剧会增加商业环境的灵活性和弹性并因此可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和行业不断增加的需求。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经济重新走向平衡,同时还可以使中国私营企业被抑制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不过,最近的讲话和表态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行动和结果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在私人领域进行投资。
  竞争与合作:
  国际企业间的合作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佳体现。合作在本质上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够不断发展。而合作所带来的相互影响和益处来自于允许最优秀的公司在公平的基础上相互竞争并且自行决定何时以及以何种方式与对方合作。因此,政策应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如何鼓励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合作。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意料之外的好处。在欧盟,考虑到专业化将使企业长期获益,竞争企业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成熟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的外向投资型企业将会从欧盟的这种鼓励合作的政策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好处。合作关系的建立将促成企业在技术方面自然而然的达成跨界、跨行业合作。在基于此而成立的合资企业当中,中国对外商企业的开放程度也会因此对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利益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随着重点推广的战略新兴行业清单的出炉,在中国投资的欧洲企业在最开始都对这一计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欧洲企业都具有雄厚的实力,在许多以技术为导向的战略新兴行业中,许多欧洲企业是全球的领导者。这些以技术为导向的战略新兴行业包括节能以及绿色技术、新能源技术、新一代IT技术、高端/特种设备以及交通制造。显然,中国对于促进这些战略新兴行业也推出了类似的计划,而这些计划也成为了中国行业政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像华为等在国际市场上与大型跨国巨头竞争的国内领先企业而言,他们需要采取无所不包的创新和开发政策,这些都需要得到投资对象国的支持。
  对于战略新兴行业以及其他传统的政府垄断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而言,欧洲市场甚至比其他同类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更加开放。从历史上看,对于欧洲企业而言,绝大多数进入中国敏感行业的机会都集中在中国缺乏技术或专业知识的供应链环节或者必须与中国本土企业成立少数股权合资企业并以提供技术作为条件。由于这种内在的联系,与专利相关的政策和实践会对创新速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本人发现一些处于技术前沿且创新密集的业务领域通常是跨国企业间展开合作的最完美的孵化器。而跨国企业间的合作将为具体展开合作的国家带来许多宝贵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启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制将有助于产业升级并刺激创新。根据以上所述,放开战略行业以及传统的政府垄断领域将为国家经济带来一系列好处。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城市化,中国有必要寻找更加复杂、更加可持续以及更加有效的方法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消费需要。欧洲已经走过了大部分中国当今必须经历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双方这种共赢的合作,双方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在这一进程中所犯的错误、所获取的经验以及所开发的技术。欧洲的企业可以将这些经验和许多技术带到中国,而在技术高峰不断攀登的中国企业也可以为满足全球需要而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外商投资确实能够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也是为什么外商投资在发展战略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企业之所以具有竞争力是因为他们是创新的、高效的并且能够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投资不仅可以创造就业岗位以及实现资本性支出,投资合作还可以带来投资所需要的技能、培训、管理和技术专业知识。欧洲服务供应商和制造商因为能够带来高品质、先进的以及环保的解决方案而享誉在外。此外,其对于中国的发展亦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具体包括在环境保护和工作条件方面所起到的典范作用。还有许都欧洲与中国企业在相互信任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事例。合作当中的相互信任和互惠互利将鼓励合作双方自愿进行技术合作以及共同进行研究与开发。在合作当中,双方都会向对方提供自己的技术和专业技能并因此而实现互惠互利。因此,欧盟和中国应该将投资协议提上各自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日程并因此在改革方面共同坚持到底。即使无法促成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将健康的竞争看作是一个良性的因素。竞争是卓越与创新的驱动力。在公平的基础上开展竞争会促使企业以最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最佳以及最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不仅会使消费者受益而且还能够很好的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其还可以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并成为卓越的企业。如此良性的竞争将是促进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力。
  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外向型投资之间的联系:
  中国本土企业越来越希望能够在成熟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竞争,但进入国际市场后的中国企业将无法再从国内不平衡的优惠政策中获益。因此,中国本土企业要准备接受来自开放的、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的考验。只有在国内创造出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中国的本土企业才能够掌握与国外最卓越的公司进行竞争的技能。使国内市场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因为使市场真正具有竞争力不仅是为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或减少贸易摩擦,也不仅仅是刺激创新。而其同样也不是为了保证中国能够拥有最佳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或者是为中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社会或环境问题而提供各种办法和途径。其对于中国重新调整经济结构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增长而言至关重要。
  在实现新一代的政治领导权力更替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将经济带向一个新的高度的历史契机。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发展主要来自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但由于从设计之初就不平等,因此这一模式很难长期保持。之前以出口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模式使中国的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尽管如此,这两个模式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使经济长期保持发展所需要的制度框架。中国拥有经济转型所需要的所有必要条件,包括技术、基础设施以及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人力资本。
  鉴于此,大幅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充分发挥市场要素的改革至关重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现在要保证的就是将想法变成行动。随着投资过剩以及生产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终结,中国乃至全球都需要亟需做出改变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中国可以创造条件以保证创新、效率和高效的推动力能够始终占据重要位置。而这一举措将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本得到充分释放并可以通过对外投资而使其在海外发挥作用。这是问题的核心。重新调整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为所有公司都设立平等的进入门槛,不管这些公司是私营企业,还是国企,是中国本土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针对所有企业开放的领域不仅包括市场,还包括政府采购、技术创新、一视同仁的法律规定以及资金补助和津贴。为了实现良性竞争并充分发挥欧洲以及其他外资企业的积极作用,中国必须重新审视其对外投资政策。这点对于欧洲同样适用。欧洲对于某些来自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领域的中国蓝筹公司怀有敌对情绪,现在欧洲应该消除这些负面的情绪并将重点放在并购交易对正在复苏当中的欧洲经济所带来的协同作用和互惠共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和欧洲必须在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面前一视同仁,使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拥有相同的进入门槛以及相同的经营环境,这其中包括战略新兴行业以及所有其他私人投资者打算投资的领域。在一个综合的投资框架下,中国和欧洲必须创造条件以确保创新、生产率和效率的推动因素始终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和欧洲:缺一不可的合作伙伴
  在欧洲陷入债务危机初期,有很多声音表示欧洲的衰退不可逆转,而这将最终使中国受益。现在这些声音已经逐渐被一种更加理性的观点所取代。该观点认为,中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洲和美国的发展。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以及欧洲许多国家随之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都使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大幅下滑,而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尽管出口在其他新兴国家之间进行再次分配,但欧洲和美国和总需求相比之前有所缩水。欧洲对中国的投资同样有所减少,这意味着投资增长有所放缓。双方都意识到自己需要对方。中国政府继续持有大量欧元并通过采取行动审慎而明智的支持欧元。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欧洲的投资。但是恢复增长才是关键,因为只有恢复经济增长,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国和欧洲。要想充分发挥双方合作所带来的潜力,则必须要克服许多困难。正如之前所述,中国需要将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推动转为国内消费推动。这就需要提高工资待遇,同时还需要不断努力以控制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使大城市的不动产成为富人的“专利”。而欧洲则需要缩减公共支出并提高竞争力。这些都是双方这些年一直努力的目标,而且要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双方做出痛苦的、但又不可避免的决定。短视的行为将没有任何发展机会。欧洲的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但花费却占到全球社会福利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样的模式将难以持续。合作各方都需要解决导致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的问题(欧盟过于频繁的采取反倾销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在采取行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仍旧表现平淡。我们离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还有一段路要走。即将到来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应该使双方都有机会来解决部分突出的贸易和投资争端。双方之间未来进行相互投资仍将有巨大的潜力。在面向欧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当中,中国的投资金额还不到百分之一,这个数字相对于中国的欧元储备规模而言显然太低。中国政府新的领导班子将把国内稳定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但如果要在全球寻找可以与中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欧盟无疑是首选。
  研究范围
  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些年当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演变。为了能够更深入的探究和了解中欧之间现如今的投资关系,本论文对这些年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学术研究的演变发展做了一些回顾和梳理。之后,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的政策机制。与传统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相比,新的政策机制更适合解决投资自由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因此,本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研究初步得出结论。这些结论将以政策建议的形式出现并将对有关欧中投资所涉及的所有法律框架的学术研究有所贡献。
  从本质上看,投资关系与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金(欧洲)搜集的数据有关。欧盟委员会针对欧洲的中国投资者和行业专家展开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了进一步论证研究结果,本论文广泛采纳了上述调查结果以及其他学术研究资料。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经历对当前的经济结构以及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间接的。
  法律以及监管框架等硬性规定方面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投资环境的结构。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目前仍在压缩其在欧洲投资的规模和金额。整个对外直接投资过程都要接受审核,具体包括投资前审批流程中的投资周期概念、投资与投资后续行动以及投资操作环境分析。某些行业特定的因素以及文化因素会使投资期间的选择范围缩小。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除了无处不在的、复杂的商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中国企业还面临三种与交易有关的复杂局面:信息低效、对与欧洲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期望缺乏认知以及缺乏欧洲市场企业管理经验。根据所收集的数据,本论文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投资企业在刚开始进行投资时,其投资回报率会比较理想。该结论与中国企业通过投资交易获利以及现存的监管或企业经营不利因素并不会破坏未来投资业绩的观念不谋而合。然而,根据报道,这些中国企业也将面临国内复杂的经营以及监管环境所带来的巨大阻碍。为了能够使这些问题和困难都迎刃而解,中国投资者既需要掌握在国内经营企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国外投资的专业经验。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预审流程由于要面临来自政府的严格管控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因此会极大的影响私人投资者的投资周期并可能会超过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的增长速度。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讲,最近撤销管制的规定无疑会让本已“汹涌”的投资资金流以更快的速度流向欧洲。此外,该规定还将帮助中国经济成功转型为一个强大的消费者驱动型市场经济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