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髁突溶性吸收骨性Ⅱ类错颌正颌正畸治疗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6h】

非髁突溶性吸收骨性Ⅱ类错颌正颌正畸治疗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
  1.评估非髁突自溶性吸收骨性II类错颁正颁正畸治疗的长期稳定性;
  2.明确长期随访中骨骼、牙齿及软组织的变化趋势;
  3.分析长期随访中变化的影响因素;
  4.描述正颁正畸治疗结束时及长期随访中颞下颁关节的变化;
  5.分析治疗前盘-髁关系对长期随访中下颁骨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1.针对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正颁正畸中心完成治疗的非髁突自溶性吸收骨性II类错颁患者,制定纳入标准。共纳入病例37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0例;T0 ANB(°):9.04±2.21,T0 OJ(mm):8.17±2.75,手术年龄(yr.):25.95±5.82,随访时间(yr.):6.76±3.06;
  2.在 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颞下颁关节核磁共振图像上进行测量项目的分析与测量,以Dahlberg公式计算测量的方法误差;
  3.根据长期随访中B点矢状向距离的变化值,对纳入两本进行了分组,变化^2 m m的定义为组1,>2mm的定义为组2;
  4.根据T0关节盘前移角将纳入病例分组:关节盘前移角在-10°~10°间的为关节盘位置正常组,11°~50°间的为关节盘轻-中度前移组,>51°的为关节盘重度前移组;
  5.应用Mann-Whitney检验,Krusal-Wallis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长期随访中,下颁骨的矢状向位置发生了后移,下前牙唇倾度增加,变化有显著性差异。B点的矢状向位置在治疗结束平均前移5.88mm,长期随访中平均后退0.81mm,变化率为13.78%; Pog点的矢状向位置在治疗结束平均前移8.10mm,长期随访中平均后退1.32mm,变化率为16.30%; G n点的矢状向位置在治疗结束平均前移7.91mm,长期随访中平均后退0.89mm,变化率为11.25%;
  2.在组1与组2间有显著性差异的测量项目有:(1)治疗结束时下切牙的唇倾度(2)治疗结束时C o点矢状向位置的变化;(3)长期随访中随访中下颁平面角的变化;(4)长期随访中上颁骨的垂直向位置。相关系数分析进一步提示:治疗后下切牙唇倾度增加、Co点位置的后移,及长期随访中下颁平面角的增加与B点矢状向位置的后移有显著的相关性;
  3.正颁正畸治疗结束时颞下颁关节后上间隙减小,长期随访中髁突回到中性位。在关节盘位置正常组、关节盘轻-中度前移组、关节盘重度前移组间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改变没有显著性差异;
  4.治疗前关节盘位置正常组,在长期随访中关节盘长度变短,关节盘前移角增加,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关节盘轻-中度前移组及重度前移组,在长期随访中关节盘长度、关节盘前移角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5.治疗前关节盘前移角的大小与长期随访中B点的位置变化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1.非髁突自溶性吸收骨性II类错颁正颁正畸治疗的疗效是长期稳定的,骨性II类关系在治疗中变为I类,并在长期随访中得到了维持。长期随访中,未发现显著的复发趋势;
  2.长期随访时发现,下颁骨后移与治疗结束时下切牙唇倾度增加、治疗结束时Co点后移、长期随访中下颁平面角增加有关;
  3.治疗结束时颞下颁关节后上间隙减小,长期随访中髁突回到中性位。治疗前关节盘位置正常组,在长期随访中关节盘长度变短,关节盘前移角增加。治疗前关节盘轻-中度前移组及重度前移组,在长期随访中关节盘长度、关节盘前移角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4.长期随访时发现,治疗前关节盘前移的严重程度与下颁骨的位置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