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影响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微藻群落演替的主要因子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6h】

影响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微藻群落演替的主要因子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对虾工厂化养殖概况

1.1 对虾工厂化养殖现状

1.2 工厂化养殖发展的趋势

1.3 我国对虾工厂化养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对虾养殖系统浮游微藻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2.1 不同养殖地区浮游微藻群落特征

2.2 不同养殖阶段浮游微藻群落特征

2.3 浮游微藻与理化因子关系

3 对虾病害研究进展

3.1 对虾养殖池病害的发生情况

3.2 对虾养殖发病类型

3.3理化因子对对虾疾病发生的影响

3.4 微藻群落结构对对虾疾病发生的影响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对虾工厂化养殖不同放养密度水体浮游微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采样地点及养殖情况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虾池基本情况和理化因子状况

2.2 虾池浮游微藻种类组成

2.3 虾池浮游微藻优势种组成及演替情况

2.4 虾池浮游微藻群落的数量和多样性变化

2.5 虾池浮游微藻优势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RDA分析

3 讨论

3.1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浮游微藻种类、密度及多样性

3.2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 小结

第三章 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虾病的发生及与浮游微藻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和养殖管理情况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虾池养殖基本情况和理化因子状况

2.2微藻数量、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与对虾成活率关系

2.3微藻优势种与各池虾病发生的情况

2.4微藻优势种与异养细菌关系

3讨论

3.1 微藻数量、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虾病关系

3.2不同养殖密度下,微藻优势种演替与虾病的关系

3.3微藻优势种与异养细菌的关系及其对虾病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长期以来,传统的池塘养殖是我国养殖对虾的主要生产模式,但该模式存在着病害频发,养殖水体污染严重、受气候及其它天气因素影响大,单位面积产出较低等问题。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具有人工可控程度高、对环境污染较轻,可有效预防对虾疾病流行、单位面积产量高、可有效保证对虾的质量安全等优点,深受对虾养殖业者的欢迎。因此,近年来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在山东青岛、日照等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生产实践表明,工厂化养殖模式尽管较好地阻断了与外界病源的联系,对养殖用水有了更规范、更科学的管理,但养殖期间对虾病害仍时有发生,这可能跟水体中浮游藻类群落演替有着一定的关系。迄今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中的疾病发生与水体中浮游微藻的联系尚未见到系统地研究报告。工厂化养殖作为一种人工控制程度较高的养殖模式,对虾的生长、病害发生过程以及水体中浮游微藻群落的动态变化有着区别于其它养殖模式的自身特点。本文以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中浮游微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水环境主要理化因子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并探究了虾病发生及其与浮游微藻群落演替的内在联系,以期为对虾工厂化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1.对虾工厂化养殖不同放养密度水体中浮游微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实验于2015年6月13日至9月6日在青岛胶州宝荣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室内工厂化养殖池进行。选取300ind/m2、400ind/m2和500ind/m2三个放养密度的对虾养殖池,对虾池中的主要理化因子和浮游微藻的种类以及数量全程定期采样分析,并运用冗余分析法(RDA),找出虾池中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的主要生态因子。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28属49种。检出微藻优势种14种,其中绿藻门3种,包括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和眼状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硅藻门5种,包括线形圆筛藻(Coscinodiscus lineatus)、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蓝藻门3种,包括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威利颤藻(Oscillatoria willei)和弱细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甲藻门2种,包括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扁多甲藻(Peridinium depressum);隐藻门一种,为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结果表明:不同放养密度的对虾养殖池中微藻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前期各池主要以绿藻、硅藻和部分甲藻为主要优势种,中期和后期优势种主要是蓝藻门的微囊藻和颤藻,耐污喜氮的种类如甲藻和绿藻的部分种类也会在后期演替成为优势种。从不同养殖密度的虾池来看,300ind/m2密度组藻相较其它密度组稳定,500 ind/m2密度组虾池中有害藻种颤藻在养殖中后期很容易爆发生长,且有养殖密度越高,后期颤藻优势度越大的趋势。此外,阴雨天气也是影响工厂化对虾养殖池藻相的重要因素。RDA分析结果表明,对虾池优势种演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分别是硝酸氮、总氮、亚硝酸氮和总磷等营养因子以及温度。 2.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不同时期浮游微藻演替规律及其与虾病发生的关系探讨 对工厂化养殖虾池的理化因子、浮游微藻种类和数量、异养细菌和弧菌全程定期采样分析。以存活率作为对虾发病程度指标,对虾池微藻数量、对虾存活率以及异养细菌和弧菌的变化作相关性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微藻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影响对虾发病程度。过高的微藻密度尤其是养殖后期蓝藻优势种的密度,与养殖后期对虾持续发病关系密切。据此,建议在对虾养殖后期控制蓝藻种类优势种颤藻的密度在5.0?108cell/L以下,生物量在60mg/L以下。过低的微藻密度和生物量则会造成微藻对虾池生态系统调控能力低下,导致对虾生长缓慢,个头参差不齐。建议在养殖中后期阶段控制微藻密度不低于4.3?107cell/L,生物量在7.5mg/L以上。工厂化养殖水体中微藻多样性指数与对虾发病程度有明显相关关系。在养殖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水中浮游微藻的多样性指数,若数量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均低于1,表示虾池生态结构稳定性差,此阶段要留意对虾生长情况,预防对虾病害爆发。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中微藻与细菌存在相互共存以及相互排斥的复杂关系。小球藻密度与异养菌和弧菌数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而颤藻的密度与之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微囊藻密度与细菌数量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以小球藻为绝对优势种的虾池,有害病原菌被抑制,对虾生长良好;而以颤藻为绝对优势种的虾池,有害病原菌密度也很高,表现为对虾体的双重胁迫,养殖对虾陆续发病死亡。因此,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微藻和细菌的相互关系。阴雨天气,微囊藻易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对虾在此阶段发现急性病症,可能与天气原因有关,具体原因尚待后续试验验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