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以宣城市为例
【6h】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以宣城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

2.2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3.1宣城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3.2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

3.3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指标评价分析

3.4 政府、企业和农民在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博弈分析

第四章 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4.1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4.2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评价

4.3典型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化案例分析

4.4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五章 提升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效用的对策

5.1强化生态意识,实施绿色经营战略

5.2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主导产业集聚

5.3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

5.4搭建产学研平台

5.5加强生态农业品牌建设

5.6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一体化

5.7利用新型融资方式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改革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研究局限

6.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生态农业以其能够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而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产业化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既体现了生态农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充分考虑到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社会诉求。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又是最为薄弱的产业。在强化环境保护的当代社会,传统农业的固有模式更是遭遇发展危机。为了让农业走出最薄弱产业的困境,为了让农业与环境保护接轨,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的选择,也是我国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
  宣城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作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宣城市是传统农业区的典型代表。宣城市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在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具备了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也有着发展生态农业以及追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强烈动机。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现实梗阻。要走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困境,最根本的对策在于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本文选择宣城市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深入研究,能够挖掘出具有共性意义的思路,为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贡献力量。
  本文立足于宣城市农业发展区位条件,首先通过对宣城市的自然、社会经济产业化发展数据概况进行描述,指出其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结合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通过因子分析法,根据宣城市政府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其指标进行了优化分析,建立了符合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27个指标,根据因子荷载矩阵和贡献率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再利用线性指标综合评价法得出宣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综合评价。结合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分析发现,制约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者生态意识较为淡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农业金融体系尚待完善、政府的引导作用有待提高、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难等方面。论文分别对政府吸引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博弈以及农业企业和散户之间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博弈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政府、企业、农民在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企业通过收益共享契约来强化绿色产业链。政府通过监管、激励扶持政策等方式方法使利益最大化,从而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目前存在的四种模式,并对既有的模式展开多维评价,明确各种模式的优势及最适宜的发展条件。然后选取泾县、宣州、旌德三个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提出适合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论文最后提出了提高宣城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效用的对策。即只有强化生态意识,实施绿色经营战略,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主导产业集聚,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强生态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一体化,利用新型融资方式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改革,才能促使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改善和优化,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和快速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