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
【6h】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导 言

第一章不断演变的经济增长理论

1.1经济增长与对经济增长的理解

1.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增长理论

1.3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增长理论

1.4阿伦·杨关于东亚新兴国家经济腾飞的研究

第二章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导致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2.1中国经济的特点

2.2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章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具体分析

3.1劳动力在所有制间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2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3劳动力在地域间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与改进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3.1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对流入地GDP的贡献

3.3.2农村劳动力跨省务工对流出地经济的影响

3.3.3劳动力地域间流动与市场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优势的政策建议

4.1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4.2我国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因素以及对策思考

4.2.1资源的自由流动是保证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条件

4.2.2我国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因素

4.2.3我国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近几十年来,索洛关于当代经济增长主要得力于技术进步的观点一直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主流观点,但这个理论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忽略了社会关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生产力的进步离不开适当的社会制度的护航。笔者认为,正是邓小平在20多年前倡导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启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闸门。具体来说,就是劳动管理制度的松动,启动了劳动力在整个国家的自由流动,从而使这个当代中国最重要以及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而解放了生产力。 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不断演变的经济增长理论。首先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增长理论中关于经济增长原因的分析与解释,对比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增长理论中存在的理论差异,指出当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由于忽略了人的作用,而使其解释力大打折扣,难以解释以东亚四小龙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战后实现经济腾飞的事实。阿伦·杨通过对东亚新兴国家的实证研究,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腾飞来自于基本生产要素的大量积累,尤其是劳动力参与程度的提高。第二部分,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导致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总结中国经济增长特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三部分,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具体分析。建立能用来说明劳动力自由流动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数据集,通过引用公式对农村劳动力在所有制间、产业间和地域间转移、流动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来自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虽然这种流动、转移不足以解释全部的增长成绩,但必定是导致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制度最大的优点,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种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即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同时并进现象的解释理论。第四部分,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借助对前面三部分的论证,得出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基本结论。分析林毅夫提出的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理论合理性,论证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要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需要以劳动者的大量失业以及丧失经济长期发展的劳动力素质基础为代价。重新认识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在于完成21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更在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发展,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每个人而言,是实现其潜在价值的前提,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前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