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李慈铭与樊增祥的诗歌理论及其创作
【6h】

论李慈铭与樊增祥的诗歌理论及其创作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李慈铭樊增祥研究综述及论文各章提要

一、李慈铭生平及研究情况

二、樊增祥生平及研究回顾

三、课题研究意义及各章内容概述

第一章二师一弟:李慈铭张之洞与樊增祥关系考

一、才学颉颃,仕途暌违:李慈铭张之洞的相识、相知到相恶

二、保守与经济:李慈铭张之洞文化观的分歧

三、但谈时政,不事搏击:樊增祥的斡旋之力

第二章读书用世:李慈铭张之洞与樊增祥的学术思想比较

一、汉学为本:李慈铭张之洞对传统经学的立场

二、中学之体与西学末技:李慈铭张之洞学术之异同

三、不自弃旧学,不取憎新人:樊增祥的用世之术

第三章 经史辞章,务求其上:李慈铭樊增祥的诗歌理论(上)

一、儒林耶、文苑耶:李慈铭经史辞章兼修

二、李越缦门下群英谱

三、云门与其师的诗学交往记忆

第四章 瓣香杜陵,师法百家:李慈铭樊增祥的诗歌理论(中)

一、识杜人体,略其小疵

二、从拟杜剑"真杜"

三、老杜为体,百家为用

四、盛唐之音:李慈铭论明七子

五、诗坛公心:为晚明诗人平反

附:越缦堂论宋诗

第五章 诗人之学与学人之诗:李慈铭樊增祥的诗歌理论(下)

一、李慈铭论诗人之学

二、馀事为诗:清代学人诗概况

三、师法百家,融铸中西:樊增祥的诗学思想

第六章 一己欢愁:李慈铭樊增祥的诗歌创作(上)

一、仕隐之间:李慈铭的山水诗

二、学人之制:李慈铭的考订诗

三、实录闲居生活:李慈铭的诗歌特色

第七章 游戏艳笔:李慈铭樊增祥的诗歌创作(下)

一、有艳才、无艳情:樊增祥的艳诗创作

二、取径前人,叠韵炫才:"樊山体"风格论

三、游戏心、通俗笔:前后《彩云曲》的艺术特色

馀论 西风所及

一、李慈铭的"题照诗"与樊增祥的俳谐语

二、李慈铭樊增祥论诗坛革命思想

三、关于李慈铭樊增祥历史地位的思考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素有晚清文史渊薮之称的《越缦堂日记》以及洋洋近百卷的《樊山诗文集》为文本基础,系统阐发李、樊师弟二人在诗学领域的传承关系。以辞章成就而论,李慈铭以杜诗为根柢之学,提倡不专一家,不名一代,打破唐宋以来的门户纷争。其门下汇聚了沈曾植、袁昶、樊增祥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尤其是弟子樊增祥,不但打破了传统诗坛的门户,更把视野扩展到西学领域。关注此二人,对理解晚清民国以来传统诗歌的发展有很大参考价值。 李慈铭与樊增祥身处的晚清诗坛,名家辈出,与清初诗坛前后辉映。如李慈铭瓣香老杜,张之洞以唐意入宋调,王闿运师法六朝,而他们的弟子,也风格各异,自成一家。如袁昶取径山谷,樊增祥不拘唐宋,沈曾植上溯元嘉。而诗人之间,往来密切,思想交流频繁。或是融合,或是冲突。如张之洞与李慈铭经历了从至交好友到反目成仇,再到复合的过程。张之洞与王闿运始终往来不断。李慈铭对王闿运又始终轻视。而袁昶、樊增祥二人,同是张之洞与李慈铭的弟子。而又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与老师所尚,并不相同。 同辈诗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何,师弟之间的诗学传承关系如何,凡此种种,目前的研究尚不足以全面反映那段时期的真实面貌。对民国以来的旧体文学关注不够,就难以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有合理的定位和评价。 本文以李慈铭樊增祥的诗学关系为中心,试图将李慈铭、樊增祥的传统诗学观念置于中西学冲突融合的背景之下,探究晚清诗歌的发展情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