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弱者的日常抗争——以织里某民营企业的工人抗争为例
【6h】

弱者的日常抗争——以织里某民营企业的工人抗争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斯科特的"日常抗争"及其研究逻辑。

(二)后继学者关于弱者抗争的相关研究。

(三)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与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资料的获得。

第二章研究背景

一、相关背景介绍

二、案例背景介绍

三、工人日常抗争概况

第三章弱者的日常抗争之隐性抗争

一、隐性抗争

(一)言语上的反抗。

(二)态度上的懈怠和顺从。

(三)具体行动上的对抗。

二、制约隐性抗争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弱者的日常抗争之显性抗争

一、显性的抗争——谈判

二、制约显性抗争的冈素分析

(一)抗争主体对政策认知和依赖上的局限。

(二)正规政策宣传不力和工会组织缺失。

(三)资源构成和运用有限。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斯科特的“日常抗争”概念为工具,以其“弱者的抗争逻辑”为研究视角,结合个案分析了小型民营企业中工人利益受损时所采取的维权抗争行为,即隐性抗争和显性抗争,以及这两种抗争方式的强度、组织化程度、效果和影响因素。 作为日常抗争的土体,工人的抗争行为表现出其独特的思考和逻辑。他们的抗争目的在于实现最优结果,同时义能保全既有利益、规避可能的风险。在这种抗争逻辑的指导下,工人们的抗争方式更加倾向于隐蔽的、分散的、低成本的日常抗争。在维权抗争过程中,工人们在对其自身所处情境以及不同时期强者态度的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抗争方式,既有隐性的抗争又有显性的抗争。 隐性的抗争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更加接近斯科特的“日常抗争”,从而表现出隐蔽性、分散性;而显性的抗争继承了斯科特“日常抗争”的内涵,在外延上给予其新的扩展。显性抗争主体的身份是显而易见的,抗争活动自身也更具计划和组织性,在效果上也更加明显。两种不同的抗争方式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反应了不同阶段工人们的抗争思考和心理。但是,它们在强度、效果以及抗争行为的组织化程度上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针对这些不足,文章主要从抗争主体自身、政策宣传与部门设置以及资源构成与运用土客观两个维度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限制工人抗争的因素,指出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工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努力米逐渐改善工人的处境,实现企业劳资双方的和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