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消痤胶囊治疗寻常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6h】

消痤胶囊治疗寻常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对痤疮的文献记载

1.2 古代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对痤疮的治疗

1.5 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2 西医对痤疮的研究概括

2.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治疗

3 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α的研究

3.1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

3.2 白介素(interleukin,IL)-1α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4.1 疗效观察指标

5 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方法评估

7 结果

7.1 一般资料分析

7.2 治疗后的观察结果

7.3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应用依据及方解

2.1 痤疮的病因病机及应用依据分析

2.2 消痤胶囊方药组成

2.3 茵陈蒿汤加味药物组成

2.4 具体药理分析

2.5 两组药物的比较分析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剂量制备

2.3 模型制备

2.4 给药方法

2.5 样本采集及观察指标

2.6 实验结果

3 统计学分析

3.1 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干重及抑制率

3.2 对大鼠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

3.3 对大鼠血清IL-1α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的评价

4.2 分组及设计理念

4.3 指标选取及意义

4.4 实验结果的讨论

5 实验研究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消痤胶囊治疗寻常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表

附录二 动物实验数据处理

附录三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消痤胶囊是陕中附院院内制剂,具有清泄肺胃湿热、解毒化瘀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痤疮、白屑风、酒渣鼻、疖、痈等疾病。本课题拟从临床观察和实验两部分,对消痤胶囊临床疗效的再评价及抗炎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和讨论。 目的:对消痤胶囊治疗寻常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再评价及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及对血清中TNF-α、IL-1α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 方法:①本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患者(脾胃湿热证)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消痤胶囊,对照口服茵陈蒿汤加味,两组均设置4周为一个疗程。②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消痤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及清热暗疮丸对照组。建立棉球肉芽肿的模型诱导大鼠炎性肉芽肿建立,检测各组棉球肉芽肿干重、抑制率及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α(IL-1α)的含量。 结果:①治疗第2周、第4周,治疗组(消痤胶囊组)、对照组(茵陈蒿汤加味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治疗第2周时,治疗组(消痤胶囊组)与对照组(茵陈蒿汤加味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周时,治疗组(消痤胶囊组)与对照组(茵陈蒿汤加味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②大鼠血清TNF-α含量:消痤胶囊的高、中、低剂量组及清热暗疮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消痤胶囊高、中剂量组与清热暗疮组比较p<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消痤胶囊低剂量组与清热暗疮组比较p>0.05;大鼠血清IL-1α含量:消痤胶囊的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消痤胶囊低剂量组及清热暗疮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差异;消痤胶囊高、中剂量组与清热暗疮丸组相比,p<0.01;消痤胶囊的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①治疗组(消痤胶囊)与对照组(茵陈蒿汤加味)均能缓解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症状,但对照组的疗效较治疗组效果更好。②消痤胶囊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降低血清中TNF-α、IL-1α的含量,具有抗炎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