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安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形成及保护利用协调研究
【6h】

西安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形成及保护利用协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前言

1.1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简介

1.2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1.3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研究现状及沿革史

1.4本文研究的过程、目的和内容

2翠华山地质遗迹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地质地貌背景

2.1自然地理环境

2.2地质背景

2.2.1地层岩石特征

2.2.2地质构造

2.3地貌背景

3山崩地质遗迹形成机理

3.1山崩发育条件

3.1.1构造地貌条件

3.1.2构造条件

3.1.3岩性条件和物质来源

3.1.4触发作用

3.2山崩发育模式

3.3翠华山崩塌的作用方式及其类型

3.3.1崩塌的作用方式

3.3.2崩塌的类型

4地质公园主要山崩地质遗迹形成年代探讨

4.1唐玄宗天宝年间没有发生地震山崩的历史记载

4.2天宝年间翠华山附近不可能发生过地震山崩

4.3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历史推测

5翠华山不同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初步分析

5.1翠华山景观地质遗迹概况

5.2各景区特点及其成因探讨

5.2.1甘湫池景区

5.2.2天池景区

5.2.3大坪景区

5.3小结

5.3.1关于不同景区研究的结论

5.3.2不同景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6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评价

6.1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6.2地质遗迹资源要素价值评价

6.2.1美学观赏性评价

6.2.2历史文化内涵

6.2.3地质遗迹的规模与组合状况

6.2.4地质遗迹的珍稀奇特程度

6.2.5地质遗迹资源的稀缺性和相对耐用性

6.2.6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

6.3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条件评价

6.3.1区位条件

6.3.2客源条件

6.3.3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7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研究

7.1保护利用协调的主导原则

7.1.1保护意识应该始终是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理念

7.1.2保护是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矛盾的主要方面

7.1.3注意对视阈的保护是发挥地质遗迹旅游功能的关键

7.1.4保护应突出自然性

7.2地质遗迹景观与环境背景的协调

7.2.1地质遗迹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7.2.2地质遗迹和人文环境的协调

7.3遗迹景观宣传中的协调问题

7.3.1宣传策略

7.3.2宣传的科学性和通俗性

7.3.3动态景点与静态展品

7.4科研与旅游的协调

7.4.1以科研促旅游,以旅游带科研

7.4.2三大景区旅游与科研的协调

7.5管理体制的协调

7.5.1外部管理模式

7.5.2内部管理模式

8总结

参考文献

图 版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新生事物,具有鲜明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不过五年.国家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场所.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首批成立的1家地质公园之一.为了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依托地质遗迹资源,使翠华山的旅游业得到深度发展,必须对地质遗迹的科学属性和成因进行研究,解决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的协调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该文围绕地质遗迹形成及其保护利用协调两大核心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目的是:1、研究崩塌地质遗迹的形成机理;2、通过野外考察,明确公园各景区地质遗迹特征、类型及形成过程;3、对山崩地质遗迹的形成年代进行了探索;4、在对地质遗迹资源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遗迹保护利用的协调措施.全文由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史,介绍了研究区概况及研究现状,给出了该文研究目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地质遗迹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重点分析了地质地貌背景.第三部分:对山崩地质遗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天池景区山崩形成的条件,探讨了山崩发育的模式,区分了崩塌的作用方式及类型.第四部分:查阅了历史文献,否定了山崩仅形成于唐天宝元年的说法.第五部分:分析了公园各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形成过程.认为甘湫池景区是典型的古基岩滑坡遗迹,滑坡后壁、滑坡体、拉张洼地等滑坡微地貌单元的遗迹清晰可辨;天池景区兼有泥石流与崩塌遗迹.第六部分:从资源本身及开发条件两方面对公园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为研究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协调问题提供了依据.第七部分:对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协调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地质遗迹保护原则,主要分析了地质遗迹与环境背景的协调、地质遗迹的宣传、地质遗迹与科研的协调等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最后探讨性提出了公园管理模式.第八部分:总结了全文得出的结论,并指出了尚需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