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6h】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河口湿地鱼类研究进展

第二章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组成及主要生态特征

第一节长江河口湿地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种类组成和主要生态特征

第三章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第一节长江河口潮间带鱼类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

第二节河口低盐淡水区潮间带鱼类丰度的昼夜、半月相和季节动态

第三节口门区潮下带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第四章长江河口湿地的鱼卵、仔稚鱼

第五章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鳗苗捕捞活动对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影响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4年9月~2007年9月笔者在长江河口(N30°30′~32°00′:E121°00′~122°30′)采用潮滩插网(主要采集潮间带鱼类)、深水张网、鳗苗网、大型浮游生物网、阿氏网等多种网具进行了104次湿地鱼类(-6m以浅水域)现场调查;首次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群落结构和主要生态特征。主要内容有:(1)归纳分析了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物种组成及其主要生态特征;(2)运用如nMDS、等级聚类、ANOSIM、优势度曲线等生物统计学方法对获得的231份样本分析了潮间带和潮下带鱼类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及不同高程下潮间带鱼类的群落结构差异;(3)探讨了长江河口湿地鱼卵、仔稚鱼种类和丰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趋势,以及潮滩湿地作为鱼类产卵场和哺育场的重要性;(4)根据长江口历年鳗苗捕捞统计资料及现场调研数据,分析了鳗苗捕捞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对湿地鱼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群落区系特征 (1)本研究发现长江河口湿地鱼类有123种,隶属18目、46科、98属,全部为硬骨鱼类。其中,海鲢(Elops saurus)和印度小公鱼(Saradinella sindensis)为本区域的新记录种,分别位于北支中段水域(2005年10月)和口门区(2006年9月)。长江河口南支水域共发现鱼类80种,北支有57种,口门区有70种。同时,研究结果认为长江河口湿地鱼类是河流淡水鱼类区系和海洋鱼类区系的过渡类型。 (2)潮间带鱼类共记录有93种,隶属15目、33科,约占总调查种数的75%,充分说明潮间带湿地是河口地区鱼类重要的栖息生境。 (3)本研究共记录到口门区潮下带鱼类42种,隶属21科。以偶然进入河口湿地的海洋鱼类最多,有17种;其次为河口定居种和季节性进入河口湿地的海洋鱼类,均为10种;而淡水类型和过河口性鱼类很少,均为1种。主要也由小型鱼类或较大个体鱼类的幼鱼为主。 (4)长江河口湿地鱼类共有6种生态类型,主要为淡水鱼类(66种)、终生河口湿地鱼类(即河口定居种,35种)、季节性河口湿地一海洋鱼类(26种)、溯河洄游鱼类(6种)、降河洄游鱼类(3种)和临时『生河口湿地一海洋鱼类(70种);其中,8种鱼类兼具两种生态类群。前5种生态类群的鱼类种数约占总种数的三分之二。 2、潮间带和潮下带湿地鱼类群落特征 (1)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鱼类以小型鱼类或较大个体鱼类的幼鱼为主,约占总数的95%,成鱼较少出现在潮间带水域,体现了潮间带湿地对仔、稚、幼鱼的重要哺育作用。丰度一生物量曲线变化特征说明河口区潮间带鱼类群落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由此可以证明,潮间带湿地是长江河口鱼类重要的育幼场。 (2)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证明潮间带鱼类组成显著分为两种群落类型,即口内淡水鱼类群落和口门咸、淡水鱼类群落。在季节变化上,春季鱼类的群落结构与夏、秋季差异较大,而夏季和秋季差异相对较小。在淡水区或咸淡水区,水温和鱼类丰度的相关系数较盐度稍高(淡水区:Spearmanr=0.023(水温)和0.022(盐度);咸、淡水区:r=0.13(水温)和0.1(盐度));而就整个河口鱼类群落来说,水温和鱼类丰度的相关系数较盐度低(r=0.03(水温)和0.46(盐度))。 通过对河口低盐淡水区潮间带鱼类的昼夜、半月相和季节变化的研究发现,鱼类丰度的昼夜变化各个季节均有所差异,春季白天和夜晚潮水鱼类丰度无显著差异(t-test,P>0.05),而夏、秋、冬季存在显著差异(P<0.05)。夏季夜晚潮水的鱼类丰度显著高于白天潮水(P<0.05),而秋、冬季则相反。从半月相的短时间尺度来看,春、夏和秋季各个潮序的鱼类丰度一般均大于冬季;小汛潮期,各个季节的平均种类数和平均丰度均小于其它汛潮期(t-test,P>0.05)。从季节变化来看,鲫(Carassius aura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等几种鱼类都是季节性的出现在潮间带,且不同水深的鱼类丰度和体长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有助于降低种内、种间对食物资源的竞争,有利于幼鱼的肥育和生长。 (3)口门区两站点的潮下带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差异不显著(ANOSIM,P=0.68),而其时间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日本鳗鲡、棘头梅童、龙头鱼、刀鲚等17种河口或沿岸鱼类的季节性洄游特征所引起。 3、鱼卵、仔稚鱼群落特征 (1)本研究通过对南、北支水域的六次鱼卵、仔稚鱼调查共发现鱼卵、仔稚鱼36种(类)。在六次水平网调查中,河口淡水区站点均未采集到鱼卵,仅在河口咸淡水区(S9站点)采集到较多鱼卵;而仔稚鱼的分布规律不是十分明显。 (2)长江河口湿地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复杂,近20年来数量丰度有所下降。目前,淡水区以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银鱼科鱼类为优势种,咸、淡水区以凤鲚(Coilia mystus)、小公鱼属、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ocanthus)等为优势种。1990年9月初和2006年9月下旬航次均采集到凤鲚的仔稚鱼,且前者的平均丰度约是后者的10倍;2005和2006年4月航次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的平均丰度为0.8个/网,低于1986年4~5月口门区的平均丰度14.5个/网。 4.长江口鳗苗捕捞活动对河口湿地鱼类群落的影响 鳗苗捕捞活动除了对鳗苗资源的严重破坏外,对兼捕渔获物资源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发现,鳗苗捕捞活动对刀鲚(Coilia ectenes)、凤鲚、棘头梅童(Collichthys lucidus)和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等种群负面影响较大。2006年仅3月份,整个河口刀鲚幼鱼就被捕捞45吨以上,凤鲚幼鱼或成鱼被捕捞31吨以上;2007年1~3月刀鲚和风鲚分别被捕捞96.6吨和29.0吨。此是刀鲚等资源鱼类衰退的原因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