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固守与超越:道势冲突下的紧张心灵——周炳琳的生平及其言论研究
【6h】

固守与超越:道势冲突下的紧张心灵——周炳琳的生平及其言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和学术史回顾

二、资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早年求学:从闭门读书到学运救国(1892-1919)

第一节 家世与早年教育

第二节 “五四”中的成长与转变

第二章 欧美留学及归国:向往中投笔革命(1920-1930)

第一节 学界“五大臣出洋”

第二节 追随国民革命

第三节 主笔《中央日报》

第三章 北大时期:学与政的身份转换(1931-1937)

第一节 回归教育

第二节 “不脱自由主义意味”

第三节 从政岁月

第四节 对待“异己”的两重态度

第四章 西南联大及复校时期:在现实与理想之间(1937-1949)

第一节 西南联大代理主席

第二节 八年参政会之路

第三节 与国民党渐行渐远

第四节 从“第三党”到“新路”

第五章 共和国时期:困惑中的暮年(1949-1963)

第一节 默默无语与自处之道

第二节 艰难改造后的“猛省”

第三节 困惑中的沉寂

结论 文化人格的固守和超越

附录 周炳琳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科举制度废除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士在近代化的转型过程中逐渐被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取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知识结构、活动空间以及身份职业方面的多元化趋势,使得他们在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发挥着实际作用。同时,他们也继承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有着改变政治混乱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抱负,他们着眼于社会现实,积极介入社会政治。当现实政治偏离了知识分子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时,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内心追求、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然而他们又无法摆脱政治权势的羁绊,最终只得陷入从“道”还是从“势”的内心紧张之中。周炳琳便是这样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知识分子,本文也主要围绕着他的政治活动以及他在政治选择中的内心矛盾来展开。周炳琳作为从传统中走出来的读书人,在内忧外患严重的现实背景下始终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他以学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政治,并在参政的具体活动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本论文共分五章,将周炳琳的一生划分为五个连续的时期分别展开论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周炳琳在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探讨他究竟是如何从闭门读书的传统学子成长为五四时期的学生干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曾在北大求学期间宣传过社会主义的运动。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周炳琳欧美留学归国后的社会活动和政治选择。1925年他经李大钊的介绍加入了国民党,并放弃大学教职南下广州参加革命。此后他一直追随国民党及其政府,先后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浙江省党部组织部长,筹办过《中央日报》,并且两度入职国民政府。
  论文的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周炳琳与国民党渐行渐远的心理过程。面对国民党的积弊积弱以及僵化专制的倾向,周炳琳渐渐对其革命性和民主性产生怀疑,在1946年国民政府执意召开伪国大并通过伪宪法后,他对国民党彻底失望了。1947年组党无望的周炳琳参与创办了《新路》周刊,企图走中间路线。
  论文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国民党败走台湾后周炳琳坚决留在大陆并艰难通过思想改造的具体经过和心路历程。内战爆发后,周炳琳致力于反内战和建立联合政权的宣传。1949年北平被围之后,他更是积极促成国民党将领傅作义作和平之举。选择留在大陆的他同样没能逃脱历经思想改造的命运,这也使他的晚年始终处在困惑与无奈之中。本论文是对周炳琳政治活动和政治选择的详尽阐述,进而分析了他在政治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内心转变和紧张。这中间体现出了周炳琳这位知识分子的人格特质和精神气质,即“道”、“势”冲突下的紧张心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