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区域工业化差异研究——基于基础设施变量的解释与对策
【6h】

中国区域工业化差异研究——基于基础设施变量的解释与对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导论

2、中国整体和各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初步判断

3、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比较

4、中国工业化区域差异解释及分析:基于基础设施差异的考察

5、区域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6、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而区域工业化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根源,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实质上转变为区域工业化差异问题。当前我国整体工业化已经步入中级阶段并正向高级阶段过渡,但是31省市区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步调不一,有的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有的地区还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徘徊。依据计算出的工业化进程指数和工业化指数,使用Hierarchical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将31省市区划分为四类水平不同的地区,它们在工业总产值、经济效益、所有制结构、规模结构、工业企业竞争力和工业产品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在众多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变量中,基础设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发挥自身结构协调效应和推动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变革来影响着本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基础设施水平、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同工业化水平之间的强相关性以及几乎同比的数量增长关系,有力地验证了基础设施与工业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消解工业化区域差异,可以从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这要求中央政府承担好区域规划与协调、给工业化落后地区财力支持和完善各种政策制度三项职能;工业化落后地区需要抓好转变政府职能和开辟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融资途径两个关键;工业化发达地区应当适当控制基础设施新建项目投资比例,探索基础设施高效经营模式,优化基础设施类别结构,促进经济持续高效增长。 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部分,在本部分阐述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当前学界关于区域差异理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中国区域工业化差异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使用传统经验性的方法初步考察了我国整体和各省市区当前工业化水平,粗略计算了各省市区工业化进程指数,发现我国31省市区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按工业化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四类地区,分别处于工业化的实现阶段、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和初级阶段。 第三部分使用比较成熟的主成分分析法精确计算了我国31省市区的工业化指数,并用Hierarchical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工业化的区域划分,结果证实了第二部分所做出的分析和判断。从工业总产值、经济效益、所有制结构、规模结构、工业企业竞争力和工业产品结构等角度对区域工业化差异的外在表现的分析表明,生产要素流动性、劳动力投入使用效率、所有制结构和规模经济等是导致区域工业化差异的几个重要因素,除所有制结构外,其它几个因素同基础设施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第四部分对基础设施影响工业化进程的作用机制和途径进行了理论上的描述和解释,并通过计算各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指数、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指数,计量分析它们与工业化水平的相关关系,得出了基础设施是影响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结论,明确了它们之间的数量增长关系。 第五部分分别就中央政府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能、工业化落后地区及工业化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第六部分为总结部分,阐述了本文的几个基本观点和结论,指出了本课题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的两个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