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老马”精神与“生活抒情诗”——臧克家诗集《烙印》研究
【6h】

“老马”精神与“生活抒情诗”——臧克家诗集《烙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烙印》的原创性及其背景

(一)诗歌历史中的独创性

(二)成长经历

(三)时代背景

二、“血”与“泪”的抒写——《烙印》的思想内涵

(一)平民生活——穷苦、沉重、停滞

(二)“老马精神”——坚忍主义

三、生活抒情诗——《烙印》的艺术特征论析

(一)自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1:生活的真

2:“大我”和“小我”的融合

(二)平民视角

(三)生活抒情诗

(四)古典意境的质朴化

四、“臧克家现象”评说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烙印》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存在。它以关注平民和贴近生活的现实精神、坚忍和抗争的生命态度、谨严和凝练的艺术特质,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并得到了诗坛的充分肯定。对此,众多学者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部具有开创性和经典地位的诗集作新的阐释。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烙印》的思想内涵、艺术特征等方面来把握它。 第一部分,阐述《烙印》的原创性及其背景。 首先,从新诗的平民化发展角度看,《烙印》表现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或者呼吁,不是通过对平民生活的表现而阐明作者的政治立场,而是站在平民中间,在精神上与平民结为一体,在价值取向上与平民具有同质性,把文学性的表现落实在平民阶层的形象层面。另外,在艺术上,也克服了早期平民化诗歌中或平实无味,或标语化、口号化的弊病,形成了一种坚实质朴的诗风。正是在现代诗歌史上的这些独创性,使《烙印》最终成为经典。 其次,从诗人的成长经历看,家庭的熏陶和童年的经历,使诗人在主观愿望和客观努力上均融入了平民阶层;深受民间诗歌影响的启蒙教育,使诗人走向了诗歌创作的平民化道路。由此,为他创作出关注现实和平民生活的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从时代背景上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革命思潮风起云涌,文学观念也随之转变,现实主义创作成为文学的主流。置身于这个时代,臧克家同样经历了革命大潮的洗礼。《烙印》在题材上选择关注平民,思想上表现出深深的忧患精神和顽强的坚忍态度。这种特质恰好和当时的主流文学意识形态相吻合,同时,也顺应了新诗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自然而然的被时代推上了新诗发展的前沿。 第二部分:阐述《烙印》的思想内涵。 臧克家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在精神上自觉的选择了平民的立场,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他自觉的进行平民化的书写,以平民化的话语来建构他诗歌的平民体系。 首先表现在对穷苦、沉重、停滞的平民生活做出了客观全面的描写,写出了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为诗歌史的平民画廊增添了一副开阔的画卷。 其次,平民精神在《烙印》中衍化为一种坚忍的“老马精神”,这种精神是指以严肃的人生态度直面生活的险恶无情,以倔强而沉着的意志迎接生活的磨难。这种坚忍,是我们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韧性。 第三部分:阐述《烙印》的艺术特征。 首先,臧克家在创作《烙印》的时候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诗人,这种思想使他的写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当他受时代、家庭、革命等影响而在《烙印》中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时,并不是对现实主义的概念化运用,而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客观的描写出了真实的生活。同时,描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更好的的处理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 其次,平民立场的选择使臧克家在创作时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平民视角”。这种视角一改过去诗歌史上由上到下的描写角度,而是站在与平民平等的立场上进行抒写,使诗歌更加接近平民文学的文化本质,更加具有生命力。 再次,平民化的视角的选择,又使臧克家在政治抒情诗和个人抒情诗之外开拓了一种新的抒情——生活抒情。 最后,视角和抒情方式的改变,也引发了语言的口语化、质朴化倾向,古典意境和朴素明朗的语言结合,拓展了新诗语言的表现能力。 第四部分:臧克家现象。 一个时代的社会变化以及文艺思潮对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深远影响。现实的变化影响着年轻作者改变写作的自然、自发状态,自觉增加对外界期待、接受的考虑,从而在创作中发生一定调整。臧克家的创作显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其突出表现是现实主义精神从自发到自觉的变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平民精神由自觉的抒写到渐渐的消退。这种变化使得他后期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质量不高,同时,由于现代意识形态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所谓的臧克家现象。然而,这不能否认臧克家在诗坛的独特意义,更不能以他后期的诗作来以偏盖全的评论《烙印》。《烙印》中对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强调,对人民大众的热切关注,对促进社会改革的真诚愿望,对现代的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在今天,当“理想”、“崇高”日渐被消解的时候,当人们的心灵日渐浮躁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学作品来反思自身。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