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
【6h】

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趣味与审美判断的早期联系

第一节:“趣味”释义

第二节:柏拉图以前哲学对感官的认识

一、感觉对认识世界的作用

二、感觉相对主义者普罗泰戈拉

三、苏格拉底对感官认识的排斥

四、经验论思想的产生

第三节:柏拉图对趣味的否定

第四节:亚里士多德对趣味的有限度肯定

第五节:味觉和审美判断的早期联系

一、对人的发现和肯定

二、表达个人性的出现

第六节:趣味作为审美判断术语的早期使用

注释

第二章: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趣味标准

第一节: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确立

一、唯物主义经验的奠基者培根

二、霍布斯的相对主义趣味观

三、经验主义趣味观的哲学基础:洛克的《人类理解论》

第二节:经验主义趣味理论的初步建立

一、植根于内在感官的趣味

二、哈奇生:趣味的先天基础

第三节:休谟为经验主义审美趣味立法

一、休谟的人性论

二、对趣味的理解

三、审美趣味的特征

四、造成趣味差异的原因

五、审美趣味的培养

六、对休谟的评价

第四节:博克:彻底经验论的审美趣味

一、美是某种心灵可感知的性质

二、感觉论的趣味原则

三、理性对趣味的影响

四、对博克的评价

注释

第三章:理性之光照耀下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理性主义哲学及其影响

一、“我思故我在”与笛卡尔哲学

二、莱布尼茨:美感是混乱朦胧的感觉

第二节: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趣味

一、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高乃依

二、新古典主义美学趣味的仲裁者布瓦洛

三、作为新古典主义对立面的非理性趣味

第三节:英国的古典主义艺术趣味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创始

二、艾迪生关于敏锐的趣味的培养

三、约翰逊的趣味观

四、雷诺兹的理性化趣味观

第四节:德国的理性主义趣味

一、德国的新古典主义趣味

二、理性主义哲学及其趣味

三、菜辛的理性主义趣味观

第五节:经验的理性主义审美趣味

一、伏尔泰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趣味观

二、狄德罗的理性主义趣味观

第六节:康德:综合了感性与理性的趣味

一、从感官到理性的趣味

二、趣味判断的四个契机

三、趣味与道德

四、趣味与天才

五、对康德的简评

注释

第四章:社会学视野中的趣味

第一节:早期实证主义与趣味

一、孔德:实证主义与社会学的奠基

二、史达尔夫人:首开社会学美学的先河

三、丹纳:决定趣味的三要素

四、罗斯金:用于社会批判的审美趣味

五、达尔文:进化论与趣味的形成

第二节:趣味与阶级的联系

一、趣味与阶级关系的早期理论

二、哈拉普的艺术理论

三、社会学立场的趣味理论

四、对哈拉普的评价

第三节:布迪厄:用于划分社会阶层的趣味

一、文化批评理论的基本术语

二、布迪厄的社会批判理论

三、作为阶级区分标志的趣味

四、对布迪厄趣味理论的评价

注释

第五章:表现的趣味与自然的趣味

第一节:克罗齐

一、克罗齐美学观的哲学基础

二、克罗齐的美学观

三、克罗齐的趣味观

四、对克罗齐的趣味观的评价

第二节:桑塔亚那

一、桑塔亚那的哲学思想

二、自然主义的美学观

三、自然主义基础上的趣味观

四、对桑塔亚那趣味观的评价

注释

第六章:趣味:生命冲动的内在选择

第一节:趣味从何而来

一、趣味不完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二、趣味也并非完全是一种心理构成

三、神经美学与审美趣味研究的转向

四、审美趣味是特定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高雅趣味与真实趣味

一、高雅趣味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虚构

二、真实趣味是生命内在需求的表现

第三节:消费时代的趣味

一、消费时代的逻辑

二、消费时代审美趣味的特征

三、消费时代的“传媒无意识”

注释

结论:呼唤回归感性的美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论文说明:论文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主要对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做了系统的梳理,将趣味的变迁分成了前美学阶段、美学阶段和社会学阶段三个不同的时期。在前美学阶段,趣味主要和个体的身体感官相关,体现为主体对饮食味道的感官体验,它不具有审美意义,反而对审美体验有负面的影响,这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美学阶段,趣味研究的流派很多,产生的理论也很多,总括起来大致有经验主义趣味、理性主义趣味、社会学观点的趣味、表现主义的趣味、自然主义的趣味等,不现的趣味理论都是不同的哲学观的体现。第三个阶段应当是社会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基础在19世纪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中就已经奠定了,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影响,到20世纪蔚为大观,不少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趣味理论的深化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在对趣味理论的历史梳理基础上,结合现代神经医学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论文指出趣味既不完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也并非完全是一种主体的心理构成,它是一种在特定的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建构,是生命冲动的内在选择。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论文对高雅趣味的虚假性做了剖析,指出根本不存在趣味的高雅与否之分,而只存在趣味的真假之别,从趣味的真假出发,进一步对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诸问题进行了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