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港口国际中转与上海保税港建设的研究
【6h】

港口国际中转与上海保税港建设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上海保税港的建设

2国际中转形成的机制与原因分析

3 亚洲港口国际中转业务竞争格局与上海保税港的发展

4上海保税港国际中转业务发展的研究

5上海保税港国际中转业务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现代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大量的进出口货物为该地区的海洋运输带来了丰富的货源,同时该地区港口为争夺箱源,成为国际枢纽港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衡量枢纽港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国际中转业务量。香港、新加坡港因地理优势而长踞世界集装箱港首要位置,服务的优势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国际中转业务利润。相比较而言,中国内地的港口由于港口服务不完善,水深条件不足等原因阻碍了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内地主要港口特别是沿海港口纷纷加大对港口设施的投资,提升服务环境,以期在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 在上海未来的发展中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必须有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2005年开港的洋山深水港将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东北亚地区港口中的竞争能力,扩大国际集装箱的中转规模,发挥上海的“龙头”和核心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及全国的经济发展。 本论文作者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并于2004年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积累了一定的实习经验,随后参与了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洋山保税港项目”的研究。在实习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临港集团等企业人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认识到国际中转业务对上海保税港的重要性,以及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即将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论文在简要介绍了上海保税港的建设与功能设计后,即结合国际中转业务形成的原因,主要模式以及主要国际中转港的类型,通过对亚洲地区港口国际中转业务竞争格局的研究探讨上海保税港国际中转业务的定位;随后本论文通过对国际中转港中转操作的模式,具体分析探讨了适应上海保税港的业务操作模式;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上海保税港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与周边港口协作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以上海、宁波为中心辐射江浙地区的水运物流网络,在不断增长的国际航运市场中共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