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复合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多碳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6h】

复合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多碳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实验方法

第三章电解银催化剂在多碳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活性表征

第四章复合结晶银催化剂La2O3/Ag制备及催化性能

第五章负载型银催化剂Ag/X(X=SiO2,ZrO2,SBA-15)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反应

第六章纳米银—沸石膜催化剂(SZF)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反应

第七章研究总结与展望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羰基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醛和酮两大类,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等诸多领域。目前,随着现代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发展,一些结构比甲醛更复杂的多碳羰基化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丙酮醛作为一种医药工业的中间体,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一些碳链结构复杂的醛类,如3,5,5-三甲基己醛在精细化工中需求较大。合成多碳醛酮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反应途径就是多碳醇类的选择性氧化,即将醇上的羟基脱氢氧化形成羰基,主要包括单元醇的选择性氧化和多元醇的选择性氧化两个过程。目前,多碳醇的气相选择性氧化是一种原子收率高且环境友好的合成路线;在这一过程中,银基催化剂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乙二醇气相氧化制乙二醛以及1,2一丙二醇气相氧化制1,2一丙二醛等反应中,银基催化剂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银基催化剂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电解银催化剂和负载银催化剂。这两种不同的银催化剂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是,对于电解银催化剂来说,低温活性较差,高温选择性和稳定性不足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主要问题;而对于负载银催化剂来说,热传导性和再生性的不足也限制它的工业化应用。因此,探寻两种催化剂的结构性能与催化反应规律、研究在不同反应体系中的催化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性能优越的新型复合银催化剂,进一步提高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成为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研究电解银催化剂在多碳醇(包括单元醇和多元醇)中的选择性催化氧化行为;2)采用电化学镶嵌法,将第二相微粒La203嵌入到电解银催化剂中去,形成物理间隔,制备出La203/Ag复合催化剂,从而提高电解银催化剂的高温活性和抗烧结性能,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3)考虑到负载银催化剂的高分散所带来的较高的低温活性,利用合适的载体Si02,Zr02以及SBA-15,制备出负载型的Ag/Si02,Ag/Zr02和Ag/SBA-15催化剂,并研究了载体对于催化活性位的影响;4)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开创性地联用Seed-film方法和原位电解法,合成具有三层结构的纳米电解银一沸石膜复合催化剂,并研究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 一、电解银催化剂在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催化表现 首先采用传统的电解法,制备了电解银催化剂,应用的反应体系有:多元醇1,2-丙二醇选择性氧化制丙酮醛,单元醇3,5,5-三甲基己醇制3,5,5-三甲基己醛。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多元醇的反应来说,电解银催化剂在大于400℃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好的反应活性,在400℃时,电解银催化剂可以获得96%的1,2-丙二醇转化率和45%的丙酮醛选择性。但是,电解银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较差,同时其高温选择性(> 500℃)也不理想。对于大分子单元醇3,5,5-三甲基己醇来说,因为受到催化活性的限制,反应过程中为了获得较好的活性,必须将反应温度提升,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支链较多,这样会相应地引起断链反应的发生,副反应将会明显增加。XRD和SEM的结果说明电解银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易于发生团聚,使得活性下降,而正是这一因素,导致了电解银催化剂不能够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包括单元醇和多元醇在内的多碳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 二、复合电解银催化剂La203/Ag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采用超声波诱导的电化学镶嵌法制备了掺杂La203微粒的复合电解银催化剂。XRD和SEM结果表明了第二相微粒La203成功地均匀嵌入电解银微粒之间,形成了物理间隔。应用Scherrer公式计算发现,在同一焙烧温度下,随着La203含量的增加,银颗粒的平均半径呈下降趋势。同时,对电解银催化剂和复合La203/Ag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焙烧后发现:随着焙烧温度的提升,两种催化剂中银颗粒的平均半径均逐渐增大,但是增加的幅度后者明显缓于前者。由此表明:第二相微粒的加入,有利于提高电解银的高温抗烧结性能。通过对1,2一丙二醇催化氧化制丙酮醛的反应过程的研究,发现La203的加入会抑制银的催化活性,这一现象在低温条件下较为显著;但是,La203的加入极大地改善了催化剂的高温抗烧结性能,当反应温度大于550℃时,复合结晶银催化剂的产率高于电解银催化剂。在400℃时,镶嵌了0.8%的La203复合结晶银催化剂的1,2-丙二醇转化率为85.3%,丙酮醛选择性为37.2%;当温度升高到600℃时,镶嵌了0.8%的La203复合结晶银催化剂的1,2-丙二醇转化率为933%,选择性为28.7%,而此时电解银催化剂的1,2-丙二醇转化率为99.1%,丙酮醛选择性仅为8.6%。 三、Ag/Si02、Ag/Zr02和Ag/SBA-15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反应过程研究 以Si02、Zr02和SBA-15为载体分别制备负载型银催化剂Ag/Si02、Ag/Zr02和Ag/SBA-15。通过对1,2-丙二醇选择性催化氧化制丙酮醛反应研究,发现Ag/Zr02以及Ag/SBA-15催化剂都具有较为优良的低温活性,而Ag/Si0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则不如前二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载体与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XRD的表征结果表明:Zr02载体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分别呈现出四方、混相以及单斜三种不同的晶相,其中以单斜晶相对银颗粒的分散最为有利。UV-vis的研究表明,以Zr02为载体,有利于形成游离态的银离子以及银团簇这样的反应活性位,其中以单斜的Zr02为载体最易于形成反应活性位。XPS研究表明:以单斜Zr02为载体的Ag/Zr02催化剂其Ag3d结合能发生最大的正向位移,体现出大量游离态的银正离子的存在。对于Ag/SBA-15的XRD研究表明,银的加入,并没有破坏SBA.15的特有结构,同时金属银在载体上的分散情况非常好。UV-vis的研究发现,随着银载量的增加,250和280nm处的特征吸收峰相应增强,体现了活性位的增加。同时,对比Ag/Zr02和Ag/SAB-15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发现,虽然后者的比表面远远大于前者,并且Ag/SAB-15催化剂中银的分散情况也更加好,但是,Ag/Zr02催化剂的活性却高于Ag/SAB-15催化剂,由此说明:Zr02的吸电子效应对于活性位的产生有着非常显著的正效应。 四、纳米银一沸石膜催化剂(SZF)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反应 采用Seed-film方法制备先在铜网上生长出一层超薄的沸石膜,再通过原位电解技术,将纳米电解银颗粒生长在沸石膜表面,经焙烧后形成纳米银一沸石膜催化剂SZF(Silver Zeolite Film Catalyst)。SEM测试发现,SZF催化剂具有精细的三层结构,基底铜网、超薄沸石膜以及纳米银颗粒。TEM结果显示,大量的银颗粒尺寸在10 nm以下,且分散均匀。在XRD图谱中没有沸石膜特征衍射峰,进一步说明了沸石膜的超薄结构。采用UV-vis方法检测SZF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发现有大量的游离态银正离子的存在;通过XPS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发现,Ag3d结合能的正向位移体现了游离态银离子在SZF催化剂表面的富集。纳米电解银颗粒产生的大量反应活性位使得SZF催化剂在多碳醇选择性氧化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在活性测试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九种不同的醇,包括了脂肪单元醇,脂肪多元醇,芳香醇以及碳环醇,对比传统的电解银催化剂,纳米银一沸石膜催化剂SZF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低温活性优势。与此同时,发现多碳醇的分子结构以及羟基的位置变化对于反应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单元醇而言,反应的核心问题在于提高原料醇的转化率,进而提高反应活性;而对于多元醇而言,如何提高对于目标产物的选择性是最终提升反应活性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