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经济转型期女性就业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6h】

中国经济转型期女性就业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1.引言

2.经济转型前后农村女性就业的变迁路径

3.转型期前后城市女性就业的变迁路径

4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新就业结构的显现及其风险

5.改革的目标、制度因素和组织途径

6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1980年联合国报告》指出,妇女占世界一半人口,全世界工作时数的2/3是由女性完成的,而女性的收入只占全球收入的1门0,女性拥有的资产只占全体的1%。而1949年以来,男女平等一直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关性别平等的目标,主要通过专门的非政府组织,推动女性劳动参与率、保障其在教育、婚姻家庭、健康、法律等方面的权利来提高妇女的地位。50多年来,中国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转型期),一系列的制度变迁改变了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新的性别问题。参与全球化竞争使中国妇女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转型期前后女性就业变迁路径的研究,分析资源配置和再配置过程是如何在不同群体中分化和整合的,并如何在非正式的边际变迁中生产创新制度的可能。 分为六个部分: 一、引言。主要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从女性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入手,提出研究现阶段妇女就业的理论与实践,对发展与完善我国女性就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比较、国内与国际相参照的研究方法,按照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个性到共性的思路,力求寻找转型期女性就业的一般规律,探索促进女性就业结构良性发展的新路径。 二、经济转型前后农村女性就业的变迁路径。将转型期前后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70年代的“大跃进”直接带来农村女性的大规模社会化,确立了性别平等意识;第二阶段,1980-1990年,女性农业化过程强化了农村女性经济、技术、社会的全面独立地位,但生产性资源向专业农户的集中拉大了贫富差距;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农村女性大规模以“农民工”身份参与国际和城镇分工,但以户籍制度为根本的一系列城乡权利不均衡状态,使她们成为有地农民和城市居民之外的第三群体。变迁即是一部分农村女性不利于她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面前持续丧失资源和权利的过程。 三、经济转型期前后城镇女性就业形态的变迁路径。将转型期前后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聚焦点,其标志性事件为“大跃进”,是城市女性大规模社会化、工业化时期,广就业,高福利,低工资;转型后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及90年代末至今,其共性是失业率普遍上升。前半期国有企业改革造成大批年龄大、技能低的妇女下岗,并延续到后半期;后半期则在全球化竞争环境出现了失业年轻化、高学历化以及女性就业非正规化的特征。转型前后妇女经济地位急剧变化的实质是父权社会中女性在获取各种资源方面的弱势地位。 四、对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新就业结构的制度分析。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中国城市和农村妇女未来就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它要求以最低的劳动力成本使雇主获得最大的收益,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广义上的非正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改变着以稳定性、长期性、保障性的正规就业为特征的传统就业结构。新就业结构为女性提供了充满想象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加大了女性边缘化、隔离化、赤贫化的风险。 五、改革的目标、制度因素和组织途径。未来的全球化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随着性别意识的深入人心,女性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化职业培训进入高层级职业行列已成为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转型期发生的不仅是表层制度结构的新旧更替,也使深层的制度结构即父权制主导下的性别制度出现了边际上的变迁,反过来使表层制度变迁在新生点上形成不可阻挡之势。例如中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在竞争中的初步胜利。 六、结语。转型前,中国城乡女性基本完成了“社会化”转型后,社会变迁冲击着女性的就业进入和就业过程的平等状态,进入了多元化阶段。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技术的发展,为女性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经济资源提供了可能。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快有利于两性平等的制度变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