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代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口岸与腹地(1842-1937)
【6h】

近代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口岸与腹地(1842-1937)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从“口岸—腹地”到区域的空间经济

第一节百年学术视界里的“口岸—腹地”

1.1.1引言:关于口岸与近代中国的不同解读

1.1.2 口岸之于近代中国:花边、窗口与钥匙(1910's-50's)

1.1.3 口岸之于内陆腹地:破坏还是促进?(1960's-70's)

1.1.4区域意识下口岸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1960's-90's)

1.1.5本土意识与文化取向下的转变(1980's-90's)

1.1.6有关珠三角、长三角代表性研究的评述

第二节本文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路径

1.2.1一个新的主题:区域经济的形成与运作

1.2.2“腹地”与“经济区”的定义与划分方法

1.2.3以“口岸—腹地”系统所构建的经济区为视角

1.2.4资料、方法与文本结构

第二章长三角与珠三角:口岸开放与经济空间的转向

第一节地域经济的萌生:口岸开放后的珠三角

2.1.1广州与珠三角:自然与人文的特征

2.1.2从粤港澳到三水、江门:口岸开放

2.1.3广州贸易地位弱化与珠三角中心的位移

2.1.4珠三角地域性经济的凸现

第二节江南地域经济的重建:以上海为中心

2.2.1长三角:经济区位与上海的契机

2.2.2上海中心的形成:从广州、苏州到上海

2.2.3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商业网络

第三节比较:相同的回应与不同的路径

2.3.1相同的趋向与相异的形态

2.3.2差异的内涵——不同的基础与发展路径

2.3.3简约的小结

第三章新经济区塑造的背景:三个空间尺度的衡量

第一节空间小尺度上的考察:中心城市及近郊的变迁

3.1.1新建的现代都市:以上海为例

3.1.2传统的中心城市:以广州等城市为例

3.1.3中心城市引导:现代性空间生产的源头活水

第二节空间中尺度上的考察:口岸与周边地区一体化

3.2.1 口岸城市与背后的城镇

3.2.2 口岸城市与周边地区的构建

第三节空间大尺度的考察:市场网络形成中的经济空间

3.3.2与与上海中心的空间距离与联系脉络

3.3.1珠三角市场网络空间的层次

3.3.3大尺度视野下的空间经济暨本章简约的小结

第四章新经济区的描绘:空间与形态

引言关于近代经济区:标准与划定

第一节长三角经济区的形成

4.1.1长三角新图像的浮现:从自然区转向经济区

4.1.2四至八到:长三角经济区的空间尺度

4.1.3长三角经济区的空间分异

第二节珠三角经济区的萌生

4.2.1珠三角口岸腹地的空间形态

5.1.2强化与重合:1888-1904年间的腹地形态

5.1.3趋于模糊:1910年后的腹地界限

5.2.1调整与重合:1888年前后腹地的变迁

5.2.2重合与融合:1910年后腹地界线的淡化

5.2.3广泛与集约:腹地结构变迁的比较

4.2.2珠三角口岸与腹地的经济互动

4.2.3口岸腹地与珠三角经济区的萌芽

第三节小结:发现与比较

4.3.1经济空间的构建:从口岸—腹地到新经济区的发现

4.3.2形态与功能的异同: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区

第五章经济区的运作:经济与制度的机制

第一节基于经济地理上的取向

5.1.1 门户口岸的区位与变革

5.1.2空间经济的自然演化:双核结构

5.1.4基于地理交易成本: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自然经济空间

第二节制度规范下的经济区运作

5.2.1物流空间:轮船、铁路公路与经济区的运作

5.2.2交易费用:经济的市场形态与政策空间

5.2.3基于制度交易成本: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规范经济空间

第三节自然与规范之间的产业选择

5.3.1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的社会政治空间

5.3.2有限理性的选择:民众的产业空间

5.3.3选择与被选择:长三角与珠三角

第四节小结:运作机制以及两三角州的趋向

第六章近代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基于空间的视角

第一节区域经济变迁的论争与个案验证

6.1.1学界对于近代经济现代化或发展的讨论

6.1.2腹地主要产业:蚕丝业的变迁

第二节区域经济史变迁的地理发现

6.2.1发展的核心与空间的发展

6.2.2评判“发展”:从空间过程来看

6.2.3评判腹地农村空间变革的绩效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感谢与致歉)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对1842-1937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口岸一腹地”比较的层面,讨论了近代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依次分析如下一系列的话题: 首先,描述近代开埠以后,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域经济的回应,并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空间视野下近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形态。 其次,从三个尺度讨论近代经济区的形成背景。这三个尺度分别指: (1)、空间小尺度上的经济区:中心城市与毗邻的区域。分类比较不同区域的中心城市如何成长为区域的中心城市,例如再生型城市,传统变革城市广州等;(2)、空间中尺度上讨论口岸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分析口岸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如何促进周边的一体化;(3)、空间大尺度上的经济空间,讨论市场网络结构变化中的区域经济联系脉络。 再次,从口岸与腹地系统的构建,描绘新经济区的萌生,设定“近代经济区”的标准,并讨论各港口腹地系统是否形成特定的经济区,利用民国时期的统计数据,GIS图形化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并比较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差异。 另外,分析了经济区的运作中的经济、制度因素。 (1)、经济地理上的取向,讨论了上海、广州、香港、镇江等门口口岸的区位与变革;分析两三角州的经济空间形态;(2)、制度规范下的选择,分析了制度规范下的经济区运作,主要讨论了轮船铁路代表的物流空间的变化,以及基于市场交易费用下的市场空间;(3)、描述并分析了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产业情形,政府与社会提供了一个产业发展的空间,民众在其中安排的理性选择。 最后,进行的一些理论层面的分析——区域经济变迁史的地理发现。 (1)、关于“发展”或经济现代化的评价。以蚕桑为例,通过定性陈述与定量分析,重新讨讨论发展的程度与局限,以及其中的空间关系;(2)、区域经济变迁史的空间指示。从产业的空间过程来展示发展与变化的空间形态,并分析其中的绩效与空间因素。 通过透视了近代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本文发现了一种经济现象:即地理因素被融入产业变迁与社会演进中,成为一种具有空间意义的区域发展范式,从地理经济的视角,可以成为衡量近代区域现代经济的变革尺度,为近代以来的区域经济变革,提供了从地理角度的新解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