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缺失突变体(r-PA)治疗实验性兔视网膜动脉阻塞
【6h】

两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缺失突变体(r-PA)治疗实验性兔视网膜动脉阻塞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1.研究应用光化学法诱导兔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arteryocclusion,RAO)模型,并观察此种方法所建立的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在自然状态下的再通情况,从而验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此种方法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2.在兔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上研究两种不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缺失突变体(reteplase,r-PA)的溶栓效果,动态观察视网膜动脉阻塞改变情况、检测血液凝血和纤溶指标以及有无出血并发症等,对比评价两种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
   1.光化学法诱导兔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自然情况下的再通观察
   青紫蓝兔10只,经裂隙灯、眼底镜检查眼部无异常,任选一眼为实验眼,另一眼为对照眼。在麻醉状态下,经耳缘静脉注射5%孟加拉红溶液(50mg/kg),532nm激光照射实验眼视盘旁所选动脉,1h后荧光血管造影(FFA)验证成功制备RAO模型。于模型制备后1天、3天、5天、7天行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检查双眼和FFA检查实验眼。7天后麻醉状态下摘除眼球行组织学检查。
   2.应用两种r-PA治疗兔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青紫蓝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实验药物组(实验r-PA)、对照药物组(派通欣r-PA)、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应用光化学法成功建立RAO模型,分别于模型制备1.5h后静脉注射实验r-PA溶液(0.9MU/kg)、派通欣r-PA溶液(0.9MU/kg)、注射用水。各组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h、2h、3h、4h取血测定PT、APTT、TT、Fbg和D-Dimer;给药后4h行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检查双眼以及FFA检查实验眼动脉阻塞情况,并行头颅CT检查有无颅内出血;1天后再行FFA检查实验眼,观察有无血管再阻塞。给药后1天麻醉状态下摘除实验眼,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
   1.光化学法诱导兔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自然情况下的再通观察
   模型制备后1天、3天经FFA验证所有实验眼阻塞动脉无再通现象,模型制备后5天有8只实验眼阻塞动脉再通,模型制备后7天全部实验眼阻塞动脉再通。眼球组织学切片光镜下可见视网膜动脉血管壁基本完整,未见明显坏死或变薄。
   2.应用两种r-Ph治疗兔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给药后4h,实验药物组、对照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动脉再通率分别为70%、60%和0%,给药后1天三组实验眼动脉再通率同给药后4h再通率;实验药物组、对照药物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动脉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3和0.005);实验药物组与对照药物组比较,动脉再通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给药后各时间点测定凝血纤溶指标:对照药物组较实验药物组给药后的总体PT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对照药物组较实验药物组给药后的总体TT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对照药物组较实验药物组给药后的总体Fbg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药物组给药后的D-Dimer值明显升高,而实验药物组给药后的D-Dimet值仍<0.060(超出仪器测量范围)。所有实验眼均未见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出血,头颅CT均未见颅内出血。光镜下检查实验药物组和对照药物组已再通的动脉管腔未见明显血栓,血管壁未见明显坏死或变薄;实验药物组、对照药物组未再通的视网膜动脉管腔及空白对照组动脉管腔内可见血栓,血管壁基本完整,未见明显坏死或变薄。
   结论:
   光化学法诱导的兔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在模型制备后3天内FFA证实无血管再通,可以作为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治疗研究模型。两种r-PA药物对RAO模型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两者之间疗效无明显区别;实验药物组较对照药物组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幅度小,提示对凝血和纤溶系统影响更小;静脉使用两种r-PA药物均不易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