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的模因学理论分析
【6h】

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的模因学理论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模因”是语言和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单位,是模因学理论的核心术语。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够通过模仿而在人际之间传递,就是一个模因。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待这一现象,语言信息的传播伴随着信息的转换和语言的变异。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极富时代感、创意与表现力的新型语言变体,也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全新研究课题。
   本文主要依据Susan Blackmore(1999)关于模因“选择性模仿”的观点,以及Francis Heylighen(2001)提出的“模因选择性标准”为理论依据,以近两年来出现的高频汉语网络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验证“网络流行语是以网络模因为驱动力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传播载体”这一假设。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通过网易、新浪等知名门户网站,个人博客,以及BBS中分别收集了高频网络词语,建立本研究的分析语料库。同时,从已出版的网络词典及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补充了大量网络新词,并借助相关的计算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了比较具体的量化分析。
   本文将汉语网络新词分为6类:表情类、数字类、字母类、数字-字母混合类、自创类、背景故事类。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程就是网络模因的传播过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源于网络模因“适者生存”的竞争力;网络流行语不仅本身要具有吸引力,也要与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才能获得更大的机会被选择、复制、模仿并传播,最终长久保留于语言体系内,达到词汇化。同时我们还可以认识到网络模因的选择性既受到传播主体(网民)的心理认知因素影响,又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有紧密联系;网络模因的模仿性既突出了构词法的创造性,又体现了网络媒介的特殊性;网络模因的横向与纵向传播机制则体现了网络模因的“长寿性、多产性、准确性”。
   本文从模因学的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选择、模仿、传播和变异,并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总体遵循“竞争性选择---变异性模仿---时效性传播”的模式,从而可为研究语言的变异和社会文化的传承,揭示语言的发展和变异规律提供佐证,因而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