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具有复杂拓扑结构的两亲性环状聚合物合成研究
【6h】

具有复杂拓扑结构的两亲性环状聚合物合成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在都在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环形聚合物是一类无端基的特殊拓扑结构聚合物,与相应的线形前驱体相比,具有诸多明显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包括流体力学半径、玻璃化转变温度、本征粘度、临界温度、折光系数、微相分离、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及热稳定性。环形拓扑结构也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结构之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在生物体内也存在着一些环形的生物大分子,如环形的DNA、环形多肽以及环形的低聚糖和多糖等。因此,环形聚合物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探索生命的奥秘。但是,相对于对其它拓扑结构的聚合物的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人们对环形聚合物的的研究还很少,主要是由于在环形聚合物的合成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本论文利用多种“活性”/可控聚合技术(如阴离子聚合、开环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以及高效的成环方法(如“Click”,化学和“Glaser”偶合),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拓扑结构新颖的两亲性环形聚合物。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配位开环聚合和“Glaser”偶合相结合,合成了“蝌蚪”形聚合物(ι-PCL)-b-(c-PEO)-b-(ι-PCL),即在环形PEO的对称部位有两根PCL聚合物链。首先,通过环氧乙烷(EO)单体的两次开环聚合和一系列的端基转化,合成了两端含有炔端基和链中间带有两个羟基的线形PEO。然后,在准高稀的条件下,通过分子内的“Glaser”偶合成环,得到在对称位置带有两个羟基的环形PEO(c-PEO)。最后,用c-PEO上的羟基直接引发己内酯(ε-C1)单体聚合得到目标聚合物(ι-PCL)-6-(c-PEO)-b-(ι-PCL)。对(ι-PCL)-b-(c-PEO)-b-(ι-PCL)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与其分子量接近的“π”形结构聚合物(PEO/PCL)-b-PEO-b-(PCL/PEO)进行了对比,前者形成了相互缠绕的纤维状组装体,而后者形成了球形的结构,初步的结果表明环形结构影响了聚合物自组装形成的胶束的形态。
   2、通过开环聚合和“Glaser“偶合相结合,合成了“蝌蚪”形聚合物c-PEO-(PCL)2,即在环形PEO的同一个位点带两根PCL“尾巴”。首先,链端带有两个炔基、链中间带两个羟基的ι-PEO通过季戊四醇半缩醛引发EO聚合及一系列官能团的转化得到。其次,ι-PEO分子内的“Glaser”偶合成环得到在环上同一位点具有两个羟基的c-PEO。最后,用c-PEO上的羟基直接引发ε-C1聚合得到“蝌蚪”形聚合物c-PEO-(PCL)2。
   3、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ATRP及“Click”化学相结合,合成了“8”字形共聚物([c-(PEO-b-PS)]2),即每个环形单元由具有亲水性的PEO嵌段和疏水性的PS嵌段构成。首先,采用“Core-first”的方法,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ATRP和端基转化得到了PEO端基为炔基、PS端基为叠氮的A282型四臂星形共聚物(PEO-Alkyne)2-(PS-N3)2。在准高稀的条件下,前驱体(PEO-Alkyne)2-(PS-N3)2的两次“Click”分子内成环得到“8”字形共聚物([c-(PEO-b-PS)]2)。最后,为了探索拓扑结构对聚合物自组装行为的影响,对“8”字形共聚物([c-(PEO-b-PS)]2)和其四臂星形前驱体(PEO-Alkyne)2-(PS-N3)2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在水溶液中都组装成了球形胶束,但是随着拓扑结构从星形到环形的转变,形成胶束的粒径明显增大。
   4、通过ATRP和“Click”化学、“单电子转移氮氧自由基偶合”(SET-NRC)偶合反应相结合,合成了“太阳”形共聚物c-PHEMA-g-(PS-b-PEO),即在环形主链c-PHEMA上带有高密度接枝的两亲性嵌段PS-b-PEO侧链。首先,用2-溴异丁酸3-三甲基硅基炔丙醇酯引发HEMA进行ATRP聚合,然后再将末端的溴基团转化为叠氮得到一端为炔另一端为叠氮的遥爪聚合物ι-HC≡C-PHEMA-N3。其次,在准高稀的条件下,ι-HC≡C-PHEMA-N3的“Click”分子内成环得到c-PHEMA。再次,用2-溴异丁酰溴将c-PHEMA上的羟基溴化后,得到的ATRP大分子引发剂引发St聚合得到PS接枝的“太阳”形聚合物c-PHEMA-g-PS。最后,通过TEMPO-PEO与c-PHEMA-g-PS上的PS侧链的“SET-NRC”偶合,得到两亲性嵌段PS-b-PEO接枝的“太阳”形聚合物c-PHEMA-g-(PS-b-PEO)。
   通过多种手段如1HNMR,GPC,FT-IR,MALDI-TOF MS对各种中间产物和目标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表征。以期这些聚合物能够作为新模型来探索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