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救助初探——以上海的情况为例
【6h】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救助初探——以上海的情况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高校贫困生研究概述

1.教育权视角

2.效率与公平视角

3.平民教育观

三、本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贫困生的负面行为特征

第一节 自卑和敏感行为

第二节 焦虑和抑郁行为

第三节 妒忌和偏执行为

第四节 自闭和孤独行为

第二章 高校贫困生负面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心理原因

第二节 社会原因

1.社会环境及其变化

2.社会评价和支持不对等

3.教养模式不合理

第三节 家庭影响和自我认知

第三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及其问题

第一节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政策体制

1.奖学金制度

2.国家助学贷款

3.勤工助学

4.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

5.绿色通道

第二节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标准

2.“勤、补、免”政策力不从心,助学奖学金薄弱

3.还贷率低

第三节 改进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的建言

1.资助为主

2.扶助为辅

3.救助为补

4.自助为本

第四章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贫困生自我成才的心理引导

第二节 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2.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评估

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调适能力

第三节 余论

1.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建设

2.创新针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方式

3.和谐校园文化教育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成为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其中焦点是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问题不止是单纯的物质贫困,更重要的是在物质贫困映射下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扶贫和研究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和教育研究者开始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物质扶贫模式,他们开始倾向于对贫困生心理方面的研究,以寻求在本质上达到扶贫的效果,弥补物质扶贫见效小、长远性不足、深层次不够的缺陷。因此,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我们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心理扶贫,以达到对贫困生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物质上的双脱贫,防止他们出现物质和心理的双贫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