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彭小莲的故事片创作
【6h】

论彭小莲的故事片创作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一、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导演:泥土中的珍珠

第一节 家庭背景

第二节 个人经历和创作道路

一、前期(1986年-1989年):萌芽时期

二、中期(1989年-1996年):留美时期

三、近期(1996年-2008年):探索以及确立独特风格时期

第二章 主题:上海历史、社会、文化和爱情

第一节 历史:动荡的中国现代史下的人性

一、《美丽上海》:历史摆弄下的上海家族史

第二节 社会:当代上海社会边缘人群

一、《假装没感觉》:离婚女性的困境

二、《我坚强的小船》:农民工家族

第三节 文化:上海地域文化的展现

一、住宅文化:花园洋房、石库门弄堂

二、上海怀旧

第四节 爱情

一、《上海伦巴》:真爱

第三章 女性:从女性的视角看女性

第一节 母爱

第二节 追求理想和自我意志

第三节 独立意识和职业女性

第四章 美学:乐观的现实主义

第一节 现实主义

一、彭小莲导演与《人与兽》

二、题材:反映上海城市普通人的生活真实

三、影像:长镜头、插入纪录片场景、原生态音响

第二节 乐观结局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彭小莲导演电影作品表

后记

展开▼

摘要

上海电影对于早期中国电影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896年8月,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1,这是在中国本土第一次放映的电影。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了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它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故事片,上海作为它的拍摄地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2在随后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又在上海这片土地上迎来了它的创作高潮,《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此时期的优秀电影均拍摄于上海,它们关注现实,尤其注重描绘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辛生活。
  彭小莲是一位继承了上海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导演。本文着重通过对彭小莲导演的9部故事片的分析来探讨其电影的主题和美学风格。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彭小莲的故事片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第一章是研究导演的创作经历。她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一位名副其实的“上海导演”。她的上海三部曲之一《美丽上海》(2004年)一举摘下4项金鸡奖奖项,成为了荣获金鸡奖奖项最多的上海影片。彭小莲拍摄的故事片有:《我和我的同学们》(1986)、《女人的故事》(1987)、《犬杀》(1997)、《上海纪事》(1999)、《可可的魔伞》(2000)、《假装没感觉》(2002)、《美丽上海》(2004)、《上海伦巴》(2006)、《我坚强的小船》(2008);
  第二章着重评析彭小莲故事片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她的作品大部分以上海为背景,反映上海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尤其关注上海“边缘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彭小莲对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上海的各个方面都颇有研究——从历史、社会到老百姓的生活再到上海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等。因此,她的电影作品大多都内涵丰富;
  第三章着重论析其影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作为女性导演,彭小莲也特别关注女性主题,她从女性的视角来表现和评价女性,希望通过她的作品展示女性的价值;第
  四章着重探讨彭小莲导演的电影创作风格。彭小莲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她擅长将身边的人和事拍摄成电影,因此特别喜爱以上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为素材。她经常用“长镜头”来拍摄外滩、苏州河、外白渡桥、石库门弄堂等上海特色的城市风光,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大量的实景拍摄使彭小莲导演的作品实现了原生态的影像效果。彭小莲的电影常使用现实主义风格展示上海普通人和边缘人的活生生的城市生活。即便面临的现实生活常常并不令人满意,有时很痛苦,但彭小莲的电影都以乐观结尾,给人们以希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