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苏州文人园林的建构与转型——以士大夫交游活动为视角
【6h】

明清苏州文人园林的建构与转型——以士大夫交游活动为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

第二章 明清造园风潮的背景分析

一、从居不敢淫到僭越成风

二、繁华市肆上的城市山林

三、奢靡之风的极致呈现

四、身份认同的构建和维系

五、小结

第三章 明代苏州文人园林的构建

一、明代中期文人园林

(一)、叙旧的闲情——韩雍与葑溪草堂

(二)、学问的传承——王鏊与怡老园

(三)、美名的延续——吴宽与东庄

(四)、隐德的彰显——杜琼与东原

二、明代后期文人园林

(一)、“拙政”的诉求

(二)、被社集“捆绑”的园林

三、小结

第四章 明清之际苏州文人园林的命运

一、兵燹后的苏州城

二、收归官府的名园

三、遗民园林的构建

(一)、社集名流园林

(二)、化为禅房道观的园林

(三)、社集之外的文人园林

四、小结

第五章 盛清园林雅集的恢复和转型

一、康熙间园林雅集的恢复

(一)、遗民园林之转型——以敬亭山房为例

(二)、造园与交游风潮再兴

二、园林活动的参与者

(一)、皇帝

(二)、地方官

(三)、文坛名流

三、盛清园林的转型

(一)、从私园到“公园”

(二)、公共服务的入驻

四、小结

结语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明中后期,苏州城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造园风潮,这不仅是物质景观的构造,更是文化品位的建构。园林活动集各种精致生活品位为一身,成为士大夫阶层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所以文人于园林的主导地位长久以来都未能动摇。然而文人化的园林由明入清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最终由盛转衰。
  明代中期影响力较大的园林主人或是致仕名宦,或是文坛领袖,他们都通过园会扩大了自己在政坛、文坛的影响力,并对后世产生持续的作用,可以说是开创了园林交游活动的“经典模式”,给园林打上了深深的文人烙印。到了明后期,园会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政坛或文坛有所成就之人,雅集也成为不得志文人的精神寄托,而通过交游活动建立起来的声望丝毫不比功名来的弱,更能兼收经济利益。这些“实惠”使得园林交游活动的功利性明显增强了。明末结社风气把园林交游活动推向了新一轮的高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的园会呈现出与当权者相抗衡的氛围,被捆绑上了明确的政治目的。
  明清易代之际,大多数园林毁于战火,幸免于难者也多被官府占用。苏州城内园林的数目和影响力都大大下降了,只有少数曾经的社集名流仍然保持着小规模的集会,但是消极、封闭了许多。除此之外,城内的园林交游活动几乎绝迹了,残存的文人园林深受遗民文化感染,更有极端者在园中建成庵堂庙观,彻底与世隔绝。园林成为了遗民群体的庇护所,呈现出来的萧条景象与典型的文人园林最不相符,但其身上的文人烙印仍然深刻。
  随着清朝统治秩序的建立,遗民园林的影响力渐渐衰退,更有甚者一扫伤逝悼亡的氛围而成为歌颂升平的场所。康熙中期,以怀柔恩养为主的文化政策把文人建园和交游活动再度推向高峰。与明园不同的是,此时的文人园林有了更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庇护,成为文化权威与政治权威有意识地互相渗透的场所。园林交游活动的参与者扩大到了地方官员甚至是统治者本人,园林的隐逸情结淡化了,文人园林的转型初现端倪。一方面,园林不再是文人士大夫专属的奢侈消费品,开始向游春踏青的公众开放,一些名园甚至成为统治者与地方士民良性互动的平台。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对于园林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一些园林被改造成为公共服务场所。这些变化都使得园林身上的文人烙印渐渐褪去,成为功能各异的地方公共空间,文人园林时代就此结束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