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研究
【6h】

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回顾

2.2 国内文献回顾

第3章 非经常性损益和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

3.1 非经常性损益

3.1.1 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及确认标准

3.1.2 我国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内容的界定

3.1.3 国外准则制定机构对非经常性损益内容的界定

3.1.4 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政策的演进

3.2 盈余管理

3.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3.2.2 盈余管理动机

3.2.3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现状

4.1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现状的统计分析

4.2 沪市上市公司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影响的分析

4.2.1 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基本情况

4.2.2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分析

4.3 2011年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分析

第5章 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盈余管理的方式

5.1 政府补助收入

5.2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

5.3 债务重组损益

5.4 投资收益

5.5 其他营业外收支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非经常性损益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披露指标,非经常性损益的一次性、偶发性特点使投资者无法通过其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今,利润指标是用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因此也是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公司管理者最为关心的指标。但是,要能真正体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还必须要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如果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这将严重影响会计报表的正确阅读和理解,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严重阻碍之一。
  从1999年以来,尽管国家财政部、证监会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规范,但是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不规范、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ST类公司利用其“摘星”“摘帽”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因此,正确地理解非经常性损益这一指标对于投资者正确理解和把握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将非经常性损益作为重要的监管指标,正确地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非经常性损益的文献,继而从其概念出发,比较分析国内外对非经常性损益内容的界定以及披露要求,描述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政策的演进,并且理清了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和计量方法。在理论基础上,对2009年-2011年我国整体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情况,继而对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然后通过收集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重较大的公司样本数据分析,得出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出现最频繁的五个科目,通过案例具体分析其用于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表明,对于2011年度上市公司整体来说,非经常性损益的存在并没有使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质量低下。与往年相比,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上市公司在盈利状况不佳时,有更强的动机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而亏损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的方式进行“洗大澡”的现象有所改善。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披露口径不一致、披露格式及内容不甚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界定模糊等。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和相关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措施。纵观全文旨在发现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希望提醒投资者更加清晰的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同时给市场监管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关于进一步规范非经常性损益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