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1912-1949)机器丝织品种和图案研究
【6h】

民国时期(1912-1949)机器丝织品种和图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丝织业的调查研究

1.1.1 针对机器丝织业的专门性调查研究

1.1.2 涉及机器丝织业的一般性调查研究

1.2 建国后关于民国时期机器丝织业的研究

1.2.1 改革开放以前的研究

1.2.2 改革开放以后的研究

1.2.3 国外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目标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4 本文的研究范围、对象、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丝织业实现机器生产的近代化进程

2.1 丝织业近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

2.1.1 丝织业近代化进程的基本完成(1912-1936)

2.1.2 丝织业近代化进程的倒退(1937-1945)

2.1.3 丝织业近代化进程的中断(1946-1949)

2.2 丝织业近代化进程中区域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2.2.1 整体结构发展的多元性

2.2.2 机器丝织业生产中心的崛起——上海

2.2.3 传统丝织业生产中心的延续——苏州和杭州

2.2.4 传统丝织业生产中心的衰弱——南京

2.3 促进丝织业实现近代化进程的因素

2.3.1 蚕种改良

2.3.2 原料拓宽

2.3.3 织机革新

2.3.4 动力更新

2.3.5 理念创新

2.4 近代丝织企业群的崛起

2.4.1 近代丝织企业群的来源类型

2.4.2 代织型丝织企业

2.4.3 自主型丝织企业

第三章 民国时期机器丝织物的品种研究

3.1 丝织物品种分类与命名方法的研究

3.1.1 民国以前的分类与命名法

3.1.2 民国时期文献中的分类与命名法

3.1.3 本文创新采用的分类法及依据

3.2 传统平行织物大类

3.2.1 纺绸类织物

3.3.2 绡类织物

3.2.3 绉类织物

3.2.4 缎类织物

3.3 新出现的平行织物大类

3.3.1 葛类织物

3.3.2 绨类织物

3.3.3 呢类织物

3.3.4 像景织物

3.4 绞经类丝织物

3.4.1 素纱罗类织物

3.4.2 提花纱罗类织物

3.5 起绒类丝织物

3.5.1 经起绒织物

3.5.2 纬起绒织物

3.5.3 特殊加工的绒织物

3.6 民国时期机器丝织物的品种特点

3.6.1 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变化

3.6.2 经纬原料的差异性利用

3.6.3 传统产品的提升性继承

第四章 民国时期机器丝织物的图案研究

4.1 近代染织设计体系的引进和建立

4.1.1 “图案”概念的引进

4.1.2 机器生产对染织设计教育体系的需求

4.1.3 留学生对近代染织设计风格的影响

4.1.4 中国近代染织教育的兴起

4.1.5 机器丝织企业对图案设计的重视

4.2 自然图案

4.2.1 传统植物图案的延用与创新

4.2.2 外来植物图案的应用

4.2.3 动物图案

4.3 几何图案

4.3.1 条格图案

4.3.2 其他几何图案

4.4 人物风景图案

4.4.1 人物图案

4.4.2 建筑风景图案

4.5 器物图案

4.6 民国时期机器丝织物的图案特点

4.6.1 题材风格多元化

4.6.2 写实造型立体化

4.6.3 表现形式多样化

第五章 民国时期机器丝织物字牌的研究

5.1 字牌与物勒工名的传统

5.1.1 字牌的概念

5.1.2 丝织物中物勒工名的传统

5.2 民国时期字牌的延用和特点

5.2.1 民国时期字牌的延用

5.2.2 民国时期字牌的特点

5.3 字牌的款式

5.3.1 端式字牌与侧式字牌

5.3.2 字牌的图形构成类型

5.3.3 像景织物字牌的款式和内容

5.4 字牌的设计和生产工艺

5.4.1 端式字牌的设计和生产工艺

5.4.2 侧式字牌的设计和生产工艺

第六章 民国时期机器丝织物生产企业个案研究——以上海美亚织绸厂为例

6.1 美亚织绸厂档案的收藏情况与研究现状

6.1.1 美亚织绸厂档案的收藏情况

6.1.2 关于美亚织绸厂的研究现状

6.1.3 对美亚织绸厂进行个案研究的意义

6.2 美亚织绸厂的崛起与发展

6.3 美亚织绸厂产品生产制度研究

6.3.1 设计委员会制度

6.3.2 人才培养制度

6.3.2 生产管理制度

6.4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美亚厂样本的研究

6.4.1 关于美亚厂样本的年代

6.4.2 从样本看美亚厂机器丝织物生产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古代的丝织业源远流长,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技术体系。近代以来,西方的丝织技术开始影响我国,特别是民国时期(1912-1949),随着新型织机、原材料和工艺的引进和应用,中国丝织业逐步完成了近代化的进程,催生出我国第一批近代丝织企业,形成了一个与传统体系截然不同的近代丝织技术体系,丝织物特别是使用机器生产的丝织物其品类之繁多,品名之滥觞,图案之丰富,代表了当时中国丝织业的最高水平,并为当代丝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相对于民国丝绸业在整个中国丝绸业的重要地位而言,综观20世纪以来有关民国时期机器丝织品种和图案研究的学术史,现有的研究多是从经济史、社会史或者某一单一的角度出发,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系统论述民国时期丝织物的著作。因此,本文力图对此进行一次基本而全面的阐述,这也是本文在学术意义上重要的一个首创性。
  本文选取最能代表民国时期丝绸生产发展特点的一个特殊片断——机器梭织丝织物(使用机器动力织机生产的丝织物,包括全人造丝织物和其他交织织物等)作为研究对象,对尽可能多的实物进行组织结构和图案分析,并将实物研究和文献资料整理及历史研究作为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两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力图通过比较研究和分类的方法,将实物分析的结果与现存的图像、文献资料进行比对,通过科学实验与资料论证相结合来探讨机器丝织物的品种结构类型及定名体系、机器丝织物图案设计特点等问题,力求在研究过程中做到考据和论证并重。而归纳整理的方法除了应用在各阶段性的研究过程外,还体现在整体研究的连贯与整合上,从而达到从艺术史和技术史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民国时期中国,特别是环太湖流域机器丝织物品种和图案进行全面研究的最终目的。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在文献整理和今人研究成果研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近代丝织企业群的崛起,及不同类型企业在织物品种和图案生产上的不同特点。同时,重点分析了丝织业实现机器生产的近代化进程在时间维度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在空间维度上,存在于地区之间和行业结构内部的不平衡性。并得出除了原料和织造技术的革新是传统丝织业实现近代化进程,达到机器化生产要求的技术支撑外,电力供应和当地丝织业人士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是造成机器化生产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结论。
  第二、针对近代机器丝织物命名分类混乱的情况,在实物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史料的比对和论证,从纺织考古学的角度,并借鉴当代丝织物十四大类的分类方法,以织物表层的组织结构和外观特征为依据,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机器丝织物分类标准,根据经纬线间的交错方法将其分为平行类织物、绞经类织物、起绒类织物三个大类。其中平行类织物以平纹、缎纹、斜纹等组织为基础,包括了纺绸、绫、缎、绡、绉等延用传统的品种小类,以及绨、葛、呢、像景等新出现的品种小类;绞经类织物以绞纱组织为基础,包括纱织物和罗织物两个品种小类;起绒类织物以起绒组织为基础。通过各品种小类结构特点和组织设计方法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个时期的机器丝织物品种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组织结构多样性变化、经纬原料差异性利用、传统产品提升性继承。
  第三、以实物资料分析为基础,本着整体概况和细节深入的原则,采用将实物、文献、图像进行综合研究的方式,将当时机器丝织物的图案分为自然图案、几何图案、人物风景图案和器物图案四个大类,就其题材类型和设计方法,以及与织物组织设计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在近代染织设计体系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受到西方文化和表现技法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机器丝织物图案呈现出题材风格多元化、写实造型立体化、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第四、作为机器丝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织物字牌一向为研究者所忽视,本文结合实物分析和文献研究,对其款式和内容展开详细阐述,并与传统丝织物中织款的异同进行横向比较。同时,从技术角度对字牌的生产工艺进行探讨,指出副目板工艺的运用打破了正身和字牌部分的经线的相同运动规律,这也是促进“中心独花式”端式字牌大量应用的原因所在。
  第五、除整体分析外,本文选取民国时期机器丝织业史上最大的近代企业之一上海美亚织绸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大量档案材料的基础上,从企业崛起和发展历程、产品生产管理和设计人才培养制度以及特有的设计委员会决策制度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并重点就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美亚厂样本讨论其机器丝织物品种以及字牌生产的特点。
  在综合了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当时影响机器丝织物品种和图案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许多新产品和新图案是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而其中技术因素是最为重要的,纺织原料、生产工具、练染技术等各种因素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贾卡式提花机、棒刀装置和人造丝的应用,以及对输入欧美丝织物的仿制大大地扩展了丝织物品种和图案的类型范围。同时,作为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商业竞争和市场需求也成为影响机器丝织物发展的主导因素。厂家为了取得高额商业利润,必须促使产品在品种和图案上不断改进更新,而要达到此种目的,必须采用新型的织机和原料,同时,部分不能满足当时人们审美趣味的旧品种、旧图案也逐步被市场淘汰,这从客观上推动了丝织业实现机器生产的近代化进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