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6h】

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实验一髂前上棘的体表定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 果

三、讨论

实验二髋臼上支架置钉的入路解剖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实验三髋臼上支架钉道解剖学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骨盆稳定性重建的实验生物力学研究

实验一骨盆生物力学实验系统构成与优化

一、实验设备与系统构成

二、实验系统与方案优化

实验二骨盆B1型骨折外固定的实验力学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实验三骨盆C1型骨折后方钢板固定的实验力学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骨盆稳定性重建的三维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实验一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一、骨盆及固定系统的实体建模

二、有限元模型前处理与优化

三、讨论

实验二骨盆B1型骨折外固定的有限元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外固定支架结合后方钢板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综述一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损伤控制

综述二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髋臼上置钉外固定技术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综述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对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固定骨盆骨折的应用解剖、生物力学、临床适应症和疗效等进行研究,探讨这种固定模式的具体适用范围和技术细节,为特定类型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处理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方法: 1、应用解剖学研究:对髋臼上外固定支架置钉技术进行体表定位、入路解剖和钉道解剖学研究; 2、实验生物力学研究:构建骨盆骨折模型,采用电阻应变分析、数字散斑分析、刚度分析等技术,比较不同固定方式重建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特点。 3、有限元研究:构建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固定方式重建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 4、临床研究:对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固定的临床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总结手术适应证和技术细节。 结果: 临床解剖学研究: 1、通过干燥骨盆标本对髂前下棘的形态和体表定位进行测量。提示髂前下棘横径小于矢径,男性横径为12.23±1.91mm,女性为11.05±1.56mm,横径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面上男性髂前下棘在髂前上棘下方29.49±7.66mm,内侧21.79±6.48mm;在耻骨结节上方51.70±9.31mm,外侧67.74±5.36mm。冠状面上女性髂前下棘在髂前上棘下方23.74±8.89mm,内侧16.86±8.92mm:在耻骨结节上方43.93±9.04mm,外侧70.16±6.39mm。 2、通过防腐骨盆标本对髂前下棘区置钉的入路进行解剖测量。提示股外侧皮神经距离髂前下棘外侧男性为23.24±5.33mm,女性为17.82±3.26mm,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旋髂深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外侧男性为16.26±1.77mm,女性为14.06±2.16mm,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股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内侧男性为27.54±3.53mm,女性为27.15±0.81mm,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70)。股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内侧男性为17.61±3.47mm,女性为19.26±4.21mm,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86)。 3、通过切割骨盆标本对钉道的形态和毗邻主要结构进行解剖研究。提示男性钉道长为147.76±7.39mm,女性为142.75±6.36mm,前中线距离和后中线距离平均值女性分别大于男性0.7mm和9.5mm。本研究中将钉道平均分成5个区域,提示由前至后骨质厚度逐渐增加,女性骨盆骨质厚度均小于男性。一区域与髋臼边缘的距离为22.54±4.94mm,二区在弓状线上方,三区域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臀上动静脉和臀上神经受到的损伤可能性较大。第四区域后即达骶髂关节部位。 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1、构建Tile Bla型骨盆骨折模型,比较髋臼上外固定支架、髂骨翼外固定支架、耻骨联合钢板三种固定类型的生物力学特点;发现骨盆前方稳定性重建后,骶髂关节内旋压缩作用有不同程度增加。髂骨翼支架对骨盆前方的稳定性控制与髋臼上支架接近,而对于骨盆后方稳定性重建上髋臼上支架优于髂骨翼支架。 2、构建TileCl-2al型骨盆骨折模型,比较骶髂螺钉、跨骶骨锁定加压钢板、骶髂螺钉结合跨骶骨锁定加压钢板三种固定类型的生物力学特点。发现对于Cl-2al型骨折,应结合骶髂关节关节脱位和髂骨骨折内固定的治疗技术,跨骶骨LCP钢板通过跨骶骨的方式固定骨折线后方髂骨提供了“张力带”固定的效应。其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纯骶髂螺钉固定,骶髂螺钉附加LCP的固定方式能进一步增强LCP固定的稳定程度,但作用并不显著。 三维有限元研究:构建包含韧带结构的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仿Tie B1型骨盆骨折工况。在Abaqus有限元软件中,进行模拟加载。比较髋臼上外固定支架(SA)、髂骨翼支架(IW)、耻骨联合固定(PS)等三种固定类型的生物力学特点。X轴位移值可见PS工况与IS最为接近,而IW工况与FS最为接近,SA处于PS与IW工况之间。说明耻骨联合部位坚强的固定有利于控制水平方向的位移。各工况在Y轴位移值较为接近,并且没有如X轴的明显规律。Mises应力云图显示髂骨翼支架主要通过直接将健侧应力传导到患侧髂骨翼,而不是恢复骶髂关节稳定性的发挥固定骨盆的作用。髋臼上支架一方面将健侧应力直接传导到患侧髋臼上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骶髂关节的应力传导。由于髋臼上骨质厚实,可置入较粗固定钉安全性较好。 临床研究:对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后方钢板固定的12例病例进行平均6.3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70分钟(40-120分钟),没有患者术中输血,平均出血量80-00ml。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11周(6-16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12-19周),术后4周可部分负重,没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外固定支架结合后方锁定钢板固定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随访满意,手术时间和创伤也控制到有限范围。 结论: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技术可有效恢复骨盆前方稳定性,并且对后方骶髂关节稳定性重建有一定作用,生物力学性能总体优于传统的髂骨翼支架,是B1型骨盆骨折的良好固定方式。手术医师应熟悉髋臼上方置钉的外固定相关解剖和操作,以在急诊条件下也能迅速实施手术。对于C1-2a型骨盆骨折跨骶骨髂骨间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优于单纯骶髂螺钉,是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有效重建手段。这两种技术结合应用,以简单的操作,较小的创伤迅速达到稳定,为不稳定骨盆骨折提供了一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微创手术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