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波前引导LASIK治疗近视对视觉质量的影响研究
【6h】

波前引导LASIK治疗近视对视觉质量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波前引导LASlK术后长期视觉质量与术前对比研究

第二部分:LASIK术后高阶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研究

第三部分: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视力及屈光度分析

附录:主要物理概念及检查仪器

总结和展望

综述: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在LASIK中的应用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avefront-guided LASIK)治疗近视(或合并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主要从视觉质量方面对这一治疗方式做一综合和客观评价,并探讨高阶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波前引导LASIK94眼,术后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或以上者, MesotestⅡ b对比敏感度仪行中间视觉状态下对比敏感度客观检查,CGT-1000对比度检查仪进行明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检查,VISX wavescan行波前像差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及高阶像差并分析高阶像差与对比敏感度关系。选取近视(或合并近视散光)768例(眼)纳入统计分析病例,随访时间大于1月,等值球镜小于-10D,按激光切削模式及屈光度分组,对术后裸眼视力,术后1月、3月、6月、1年残留等效球镜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波前引导LASIK术后高阶像差与术前比较总高阶像差(HOARMS)、垂直慧差(Z7)、水平慧差(Z8)、球差(Z12)均增加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三叶草(Z6,Z9)与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明环境对比敏感度与术前比较眩光环境下,各空间频率对比度均有升高,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无眩光环境下,各空间频率对比度与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中间环境对比敏感度各等级有、无眩光环境下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各高阶像差分组,比较组间对比敏感度,总高阶像差、z7对明环境对比敏感度有影响,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术前总高阶像差分组,手术前后高阶像差(除z9)及明环境对比敏感度差值(眩光环境下4.0°频段)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根据z7正负分组,明环境对比敏感度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术前z7分组,手术前后总高阶像差、z7、眩光环境0.7°频段对比敏感度差值组间差别统计学意义。对术后z7做术前影响因素分析,术后z7与术前球镜有关,术后z7=0.18-0.03术前球镜。波前组与标准组两组预测性(SE<0.5D,SE<1.0D)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一个月与三个月残留屈光度,三个月与一年残留屈光度各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性:768例1.0013,常规组0.9984,波前组1.0067;常规组与波前组比较,两组视力改变(术后视力改变定义为术后1mUCVA-术前BSCVA)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波前组优于常规组。对残留球镜、柱镜绝对值分别进行危险因素分析(spss15.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因素:年龄、术式、术前CCT、k、眼轴长、术前眼压、OZ、术前球镜、术前柱镜、术后CCT:术后球镜=-1.355+0.034年龄-0.142术前球镜;术后柱镜=-3.489-0.238术前柱镜+0.007术前中央角膜厚度。
   结论:波前引导LASIK手术后高阶像差增加,术后明视觉状态眩光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提高,无眩光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中间视觉状态下对比敏感度恢复也较快,术后6个月已接近术前水平。LASIK术后总高阶像差、Z7是影响明视觉状态下视觉质量的主要因素。术前总高阶像差较高,相同高阶像差垂直慧差比例较小的病例更适合此手术方式,术后改善视觉质量(明视觉眩光环境下空间频率4.0°频段,0.7°频段)体现更明显,术前球镜度数越低术后垂直慧差越小。波前引导LASIK手术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均较好,在预测性及有效性方面与标准手术相比更优,两种术式均有较好的稳定性;术后残留球镜危险因素:年龄、术前球镜,术后残留柱镜危险因素:术前柱镜、术前中央角膜厚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