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分析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三妙丸的物质基础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6h】

现代分析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三妙丸的物质基础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三妙丸中多种化学成分的鉴别研究

第一节 三妙丸化学成分的HPLC-TOF/MS定性鉴别

一、仪器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三、三妙丸中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三妙丸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一、仪器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三、三妙丸中挥发油的GC-MS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章 三妙丸大鼠入血成分的HPLC-TOF/MS快速鉴别

一、仪器与试药

二、实验方法

三、HPLC-TOF/MS对大鼠灌胃给药后入血成分的快速鉴别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章 HPLC法同时测定三妙丸中6个成分的含量

一、仪器和试药

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四章 三妙丸提取物中木兰花碱、巴马汀、小檗碱的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仪器与试药

二、灌胃药材提取物的制备

三、动物实验

四、血浆样品的HPLC-MS分析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

(二)血浆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三)分析条件

五、血浆样品分析方法验证

六、数据处理

七、药动学结果

八、讨论

九、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中药效应组分复杂多样,在复方中的作用、在体内的代谢以及组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未完全阐明,这成为制约中药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大量先进的分析技术已应用于中药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对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方法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本论文以三妙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现代联用分析技术,从体外、体内两个方面,对三妙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系列三妙丸化学物质鉴别以及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对相关成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其配伍规律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采用HPLC-TOF/MS技术对三妙丸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别和结构解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三妙丸给药后大鼠血浆中的吸收成分。利用飞行时间质谱的精确分子量测定结合数据库匹配技术和TOF/MS可以通过调节碎片电压获得丰富碎片离子信息的特性,共鉴别出23种化合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三妙丸的入血成分进行筛选和鉴别,在大鼠血浆中检测到12种吸收入血成分。对三妙丸的挥发油成分采用GC-MS进行了定性鉴别。借助计算机检索与相应的化学成分数据库自动匹配功能,共成功鉴别出三妙丸21种挥发性成分。本研究为三妙丸的质量控制和代谢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体外及体内入血成分鉴别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RP-HPLC法同时测定三妙丸中黄柏碱、木兰花碱、巴马汀、小檗碱、黄柏酮及黄柏内酯6种成分的含量,色谱柱:CAPCELL PAK C18柱(3.0mm×100mm,3μm),流动相:A相为乙腈;B相为0.1%磷酸(三乙胺调pH=3.0),梯度洗脱;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验证结果表明6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黄柏碱5.02~50.2μg·mL-1,木兰花碱14.88~148.8μg·mL-1,盐酸巴马汀5.145~51.45μg·mL-1,盐酸小檗碱15.11~151.1μg·mL-1,黄柏内酯15.03~150.3μg·mL-1,黄柏酮5.06~50.6μg·mL-1;线性关系良好;6种成分的日内精密度RSD值均小于1.5%,日间精密度RSD值均小于2.5%;加样回收率、重复性和稳定性的考察结果均符合分析要求。该方法准确、灵敏、稳定性好,可用于三妙丸的常规质量控制。
   为进一步研究三妙丸中主要成分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本文建立了LC-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木兰花碱、巴马汀、小檗碱的血药浓度。样品前处理采用蛋白沉淀法;色谱条件采用乙腈-水(0.1%甲酸,10mmol乙酸铵)体系,梯度洗脱;质谱条件选择ESI源正离子模式,选择离子模式(SIM)监测三种生物碱的[M]+及内标蝙蝠葛碱的[M+H]+。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均不干扰样品峰的测定,木兰花碱、巴马汀、小檗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032 ng·mL-1-203.2 ng·mL-1,1.029ng.mL-1-102.9 ng.mL-1,1.008 ng·mL-1-100.8 ng·mL-1,线性关系良好;低中高三个浓度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10.0%,准确度在91.8%-105.9%之间。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的考察结果均符合分析要求。应用所建立的LC-MS法测定了大鼠灌胃三妙丸后三种成分的血药浓度,获得相应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三妙丸的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