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食物不耐受免疫发病机制研究
【6h】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食物不耐受免疫发病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 言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食物不耐受免疫发病机制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儿科于2012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55例RAP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男15例,女40例;

(二)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RAP患儿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小儿外科杂志》诊断标准[80];②年龄3-14岁;③依从性好

(三)方法

5、对不耐受食物进行饮食规避治疗

(四)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7、对不耐受食物进行饮食规避治疗。(见表12)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食物不耐受免疫发病机制研究。 方法:选择55例RAP患儿为观察组及5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实验室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E,观察患儿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观察再发性腹痛临床表现和相关因素。并比较两组儿童FI及FA分布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效果,分析FI与RAP的发病机制。 结果:两组儿童FI情况比较,排在前三位的不耐受食物均依次为牛奶(67.27%vs18.00%)、鸡蛋(50.91%vs16.00%)和鳕鱼(41.82%vs10.00%),但观察组患儿不耐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χ2=25.830,P=0.000;χ2=14.166,P=0.000;χ2=13.559,P=0.000)。其余不耐受食物情况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对玉米、螃蟹、蘑菇、虾及大豆等五种食物的不耐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鸡肉、牛肉、猪肉、大米、西红柿及小麦两组不耐受情况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再发性腹痛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疼痛、腹胀以及厌食等,其中所有患儿都出现上腹部或脐周围区域的不适感和疼痛。通过饮食规避可以缓解腹痛。 两组儿童FI种类分布比较,观察组患儿一种食物不耐受(12.73%vs8.00%)、两种食物不耐受(38.18%vs10.00%)、三种及以上食物不耐受(16.36%vs2.00%)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儿童,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Z=-5.072,P=0.000)。通过研究检测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阳性率结果发现,其中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40例(72.7%),特异性IgE抗体阳性28例(50.9%),IgG和IgE两种抗体同时阳性者12例(21.8%),全阴性者2例(3.6%)。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重、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的RAP患儿与FI的相关性。白细胞增多的患儿中FI检出34例(80.95%),显著高于白细胞正常患儿的FI检出率23.0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另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儿中FI检出25例(80.65%),C-反应蛋白增多的患儿中FI检出31例(81.58%),均显著高于其正常患儿的FI检出率50.00%与35.29%,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770,P=0.016;χ2=11.429,P=0.001)。未发现性别、年龄和体重不同患儿FI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是否增多作为自变量,FI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与RAP患儿FI相关因素有: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多。白细胞增多者,FI检出风险增加,OR和95%CI为2.962(1.907,4.600);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FI检出风险增加,OR和95%CI为2.009(1.099,3.673);C-反应蛋白增多者,FI检出风险增加,OR和95%CI为1.389(1.134,1.702)。再发性腹痛缓解方式可以通过规避不耐受的食物,调节压力。通过对患者进行不耐受食物进行饮食规避治疗后发现,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如果再次食用不耐受食物病情可能会复发。 结论:FI可能是导致RAP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与RAP患儿FI相关因素有:CRP、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通过合理的饮食规避,可以治疗或缓解腹痛症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