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转移模式选择
【6h】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转移模式选择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承诺及关于其他单位与人员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引言

第一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1.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1.2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1.2.1农村人均占有资源不足

1.2.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相应的制度弊端

1.2.3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单一

1.2.4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1.2.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2.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客观因素的障碍

第二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况及理论分析

2.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2.1.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2.1.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2.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

2.2.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两种理论思路

2.2.2两种理论思路的分析比较

2.2.3两种思路对我国农村经济现实的适用性分析

第三章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则及可能模式

3.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四种模式分析

3.1.1不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分析

3.1.2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分析

3.1.3离乡进城模式分析

3.1.4离土离乡模式分析

3.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选择

3.2.1不离土不离乡模式是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性模式

3.2.2离土不离乡模式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提升性模式

3.2.3离乡进城模式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带动性模式

3.2.4离土离乡模式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综合性模式

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综合运用

3.3.1广泛开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3.3.2加强小城镇建设

3.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然选择——小城镇建设

第四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其实质是就业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调适,它具有工业化、资源配置优化和国民致富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乡镇企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城市企业则在下岗分流,解雇农民工等等原因而出现吸纳渠道不畅,这是经济结构转换调整的现象。此时,若中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回流会使产业结构调整失去劳动力市场真实的供给状况这一重要参量,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工业化无异于重走二元经济老路。为了避免这个后果,必须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该文认为分工不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不足的重要原因。分工不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及生产结构的单一化。从需求方面来讲,专业化程度低使最终消费品,中间产品需求不足,从供给方面来讲,生产的个性化和产品的差异程度不足导致过度竞争,使市场低迷、经济紧缩,难以带动就业。 而分工的充分演进能通过市场容量及经济的不断扩张带动就业。原因在于:选择分工的同时就选择了交换,用杨格的话来说:“一种商品的供给就是对其它商品的需求。”分工既激活了潜在需求,又承认了既有的供给。只要保证分工充分演进,就能保证就业岗位的生成,因而在提倡提升产业结构时更要注重保证在各种即定技术水平下生产结构的多样化,其途径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及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生产结构多样化的意义在于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的产生。所以针对国情,应该本着分工原则,重构分工生产体系。 我国城乡分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践提供了四种模式:不离土不离乡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离乡入城模式。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吸纳来看:农业产业化吸纳更多劳动力的希望在于改变种植结构,单一种粮变为提高劳动密集度高的果、菜的种植比例,而更大的希望在于发展为农业服务的二、三产业。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逐年下降,离土入城模式目前则处于产业调整尚未完毕,民间创业尚未开始进入高潮,城市失业亟待治理阶段,只有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聚集布局,符合产业技术梯度分布的顺序,目前可以直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的转化来看,小城镇发展模式可以发挥小城镇的文化教育功能,促进劳动力素质涵养,人力资本积累,因而,小城镇吸纳的模式是目前阶段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点模式。从四个模式的联系来看,它们是建立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体现了分散趋于聚合,乡村化趋于城市化的走势。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该文提倡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各种模式,即要“多管齐下,重点突出,综合解决”,在城乡工业体系及城镇一体化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此,应当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注入新的活力:鼓励民间创业,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商业银行在支持创业方面的巨大资金供给作用;大力发展小城镇,让小城镇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合点:建立一个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的分工演进,创业发展的城乡产业经济体系,最终不断地吸纳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完成工业化进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