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蝴蝶兰组培外植体褐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6h】

蝴蝶兰组培外植体褐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及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承诺及关于其他单位与人员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讨论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蝴蝶兰(Phalaenopsisspp.)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的名贵花卉,被誉为“洋兰皇后”,组织培养为其主要的繁殖方式。褐化现象在其组培快繁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外植体分化,是制约蝴蝶兰工厂化生产的难题。本研究以蝴蝶兰无菌苗为材料,观察其褐化前后的细胞结构;定性定量分析褐化前后外植体内的酚酸;测定不同处理外植体内PPO活性和总酚含量,以期找到有效降低褐化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褐变发生后,蝴蝶兰外植体细胞结构破坏,细胞壁有明显的皱缩,有的地方断裂较明显,细胞中沉积大量的黑色颗粒状物质。 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蝴蝶兰组培外植体褐化前后体内的酚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初步表明绿原酸、邻苯二酚、儿茶酚、咖啡酸是与蝴蝶兰(R4)褐化相关的酚酸,而起主要作用的则可能是邻苯二酚和绿原酸。 3.培养基pH6.5或培养温度20℃时蝴蝶兰外植体褐化率最低。在培养温度(25℃)相同时,PPO活性、总酚含量高低并不与pH值大小成正比,且褐化率与PPO无显著相关性,pH5.0时,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在培养基pH(6.0)相同时,温度越高,褐化率越高,PPO活性越强,总酚含量越高,且20℃时,褐化率与PPO、总酚含量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相关,30℃时,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 4.10001x和30001x光强下培养的蝴蝶兰外植体褐化较轻,20001x光强培养的外植体褐化严重且PPO活性高于其他两处理,差异显著,三处理中褐化率与PPO活性均无显著相关性;各处理间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10001x和20001x条件下培养的外植体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黑暗预处理能减轻蝴蝶兰组培外植体褐化,其中以预处理10d的褐化最轻;未经暗处理的褐化最重且PPO活性最大,总酚含量无一致变化规律,各处理中褐化率与PPO活性显著相关,预暗培养5天的外植体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接种前对外植体遮光处理能有效减轻褐化,以双层膜遮光效果好;各处理中褐化率与PPO活性均无显著相关性,未遮光和双层膜遮光的外植体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