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和静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研究
【6h】

和静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导师承诺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二章研究背景

第三章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四章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新疆天山南北坡分布大面积的荒漠戈壁,一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与技术基础薄弱,既需要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更需要找出适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生态治理技术和模式;同时这些区域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周期长、反复性强,需要长期研究和治理才能奏效。而干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研究和技术体系还未取得重大突破,行之有效的相关技术组装与集成不够,需要建设一些科研基地和示范区,研究适用的建设模式和配套的建设技术,对成果与成功经验大面积推广应用。 自1978年我国实施防护林体系工程以来,实践证明在经济较为贫困的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必须与经济开发、社会发展相结合,否则难以调动当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生态、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要求防护林建设工作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方间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突破了传统防护林只重视“单纯的防护利用”,发展为:“生态多功能效益利用”.使人们从就防护林来抓防护林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认识到仅重视生态效益,而不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防护林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无法解决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相互关系的问题的。 新疆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差距,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能够避免传统生态防护林经济效益偏低的状况,不仅改善了局部的生态环境,还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达到“以林养林”的良性循环,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如何搞好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实现的途径也不应该一样。但总的原则是以生态效益第一为前提,以营造林为手段,始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应用现有科技成果,实施成果转化,因地制宜,研究和推广应用适宜于本地区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和技术。 和静县传统产业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平原以农业生产为主。和静县平原森林覆盖率低,荒漠化严重。由于风沙危害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平原农区农业生产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产量低而不稳。经过多年的建设,绿洲内部农区已经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平原农区外围有着广袤的荒漠戈壁,随着和静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区外围进行大规模水土资源开发势在必行。在绿洲外围营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扩大绿洲面积,对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和静县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绿洲外围防护林体系建设,采用防风固沙林与生态经济林合理配置的方式,以林业高效节水工程为支撑,营建生态经济效益俱佳的新型林带。 本课题结合和静县绿洲外围防护林建设工程,针对砾质戈壁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依托,通过科研与示范密切结合,加强技术的组合集成,开发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关键配套技术和建设模式。开展以下研究和推广工作: (1)从和静县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研究适宜的防护林建设模式; (2)生态与经济树种选择; (3)适用技术应用研究。 研究结果如下: (1)建设模式外围基干林带-内部林网所构成的防护林体系,可有效的减免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在林网内栽植经济树种,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适地适树,采用乡土乔灌树种组成生态防护林体系,经济树种以红枣、杏树、葡萄为主; (3)砾质戈壁区推广应用滴灌造林配套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